本报讯(融媒通讯员张敏敏 陈浩)立秋已过,暑气渐消。田野上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却在石桥子西瓜智慧农业示范园的大棚里点燃了另一番火热。这里不见往日藤蔓间滚圆饱满、翠色欲滴的西瓜,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新生”的忙碌———成百上千株嫁接好的西瓜苗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扎根土壤的时刻,也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推开大棚的门,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混杂着泥土的清新与幼苗的青涩。目光所及,地上密密匝匝摆放着的嫁接西瓜苗,整整齐齐排列在育苗盘里,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像一排排身着绿装、昂首挺胸的小士兵,正等待着成长的检阅。工作台前,七八位工人围坐成圈,双手灵巧地在幼苗间穿梭,成了这场“新生”仪式里最忙碌的主角。
“左手扶稳南瓜苗,右手拿刀片斜着下刀,角度不能偏,深度得刚好……”一位经验老道的工人边操作边念叨着诀窍。只见他拇指与食指捏着锋利的刀片,在粗壮的南瓜苗茎秆上轻轻一旋,一道工整的45度斜口便显现出来;另一只手捏着纤细如发丝的西瓜苗,找准切口处的形成层,稳稳嵌入后,迅速拿起一枚透明的嫁接夹固定妥当。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十几秒便完成一株,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这活儿看着简单,讲究可不少———切口角度必须呈45度,形成层对齐是关键,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成活。”工人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到下巴,他却顾不上擦,手下的动作丝毫没有放慢。身旁的育苗盘里,早已排满了嫁接好的幼苗,叶片舒展着,透着勃勃生机,据他说,这样精心操作下,幼苗的成活率能稳稳保持在九成以上。
“咱这‘联姻’可不是瞎搭配,是经过反复试验的金点子。”石桥子镇西瓜智慧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周瑞青走了过来,手里捏着一株刚嫁接好的幼苗,指着接口处向我们解释。他说,西瓜这作物娇贵,连种两三年就容易闹“重茬病”,先是根系慢慢腐烂,接着叶片发黄,到最后结出的瓜又小又涩,产量能锐减三成以上,这是困扰当地瓜农几十年的通病。“以前没辙,要么换地块种,要么就得歇地两三年,可土地就这么多,歇不起啊。”周瑞青感慨道。后来园区技术员们尝试了十几种砧木,最终发现南瓜根系特别发达,耐旱耐涝还抗病虫害,适应性强得像“铁打的汉子”。把西瓜苗嫁接到南瓜身上,好比给娇弱的西瓜找了个“铁打的靠山”,既能扛住连作障碍,又能让结出的西瓜保持脆甜多汁的好品质,真是一举两得。
说话间,棚顶的智能显示屏上正跳动着一串数字:温度28℃,湿度75%。“这是咱棚里的‘智能管家’,24小时不打烊。”周瑞青指着棚角的传感器说,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变化,数据直接传到后台系统。一旦发现环境参数偏离适宜范围,通风口会自动开合,喷淋系统会精准补水,保温帘会根据光照调整高度,时时刻刻护着这些幼苗在最舒服的环境里拔节生长。“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这苗长得更壮实,心里也更有底。”
虽然眼下还没到瓜熟蒂落的时节,但大棚外的订单早已排到了明年。“北京、上海的几家大型商超,上个月就派人来签了合同,保底收购价比市场价还高两成。”周瑞青翻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语气里满是自豪。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些嫁接苗9月初就能移栽到定植棚,按照目前的生长态势,春节前后就能迎来第一茬丰收,每个标准棚能稳定产出一万斤精品西瓜,扣除种苗、水肥和人工成本,单棚一年的纯收益就能达到六七万元。为了让这些幼苗赢在起跑线上,园区还特意调配了“营养大餐”———用腐殖土混合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菌剂,配制成富含微量元素的育苗基质,“现在多下一分功夫,给苗儿打好基础,来年采收时就少一分风险,收益才能稳稳当当装进兜里。”
大棚里的忙碌,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成了周边村民家门口的“致富课堂”。“以前在外头打零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还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孩子。”村民刘华正跟着技术员学习观察苗情,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育苗要点。自从示范园建起来,刘华就来这儿上班了,每天跟着学技术,一个月能挣四千多块,不比在外打工少。园区采取“分组带教”的模式,每个技术人员带五六个村民,从嫁接技巧到温湿度调控,手把手教、面对面讲。“你看这叶片,边缘发卷就是缺水了;颜色发黄可能是缺肥,得及时补……”技术员的讲解通俗易懂,大伙儿的种植本事一天天精进,慢慢练出了致富的硬功夫。说起现在的日子,刘华眼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守着家就能挣钱,孩子放学有人接,老人看病有人陪,日子过得踏实,心里也甜滋滋的。”
如今,在石桥子镇,越来越多的群众像刘华一样,跟着示范园学技术、拓思路。有的成了周边村庄的“技术顾问”,谁家的大棚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就过去帮忙解决;有的用学到的本事改造自家的老棚,搞起了精品西瓜种植;还有几户村民合伙成立了种植合作社,跟着示范园一起闯市场。这股从大棚里迸发出来的活力,正像那些向上拔节的瓜苗一样,在乡村的田野上肆意生长,勾勒出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增收、农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
待到又一茬西瓜成熟时,人们咬开那一口清甜多汁的瓜瓤,感受到的不仅是味觉上的甘甜,更是乡村振兴里那一口实实在在的“甜”———那是科技扎根田野的甜,是产业兴旺发展的甜,更是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甜。而此刻大棚里的忙碌与坚守,正是为了让这份“甜”,在更多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