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59张就餐卡递到社区70岁以上老人手中,杨春社区大饭堂正式成为老年生活的新“食”尚。
这个每日供应三餐的民生项目,开创了“社区主导+企业运营”的特色模式。社区党委将发展集体经济的成果反哺民生,与顺河楼餐饮达成战略合作,由企业负责餐食生产与环境维护,社区则通过为老人饭卡充值的方式发放福利,让市场机制与公益属性实现有机统一。
步入窗明几净的就餐区,标准化运营细节随处可见。早上6:00准时供应的早餐档口热气腾腾,10余种现做家常菜,明码标价的菜单旁公示着食材溯源信息。
“我们不是搞一次性福利,而是要打造可持续的民生工程。”社区党委书记王潍政表示。
在龙都街道,老年助餐服务正从“试点探索”迈向“品质提升”,依托杨春社区“社企协作型”大饭堂与玉带村“社工赋能型”助老食堂的双轮驱动,街道以差异化运营模式破解老年就餐难题,用精准服务勾勒出民生画卷的温暖底色。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既保障了餐食质量,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长期运营,让老人每天都能吃到热乎饭、放心菜。
走进玉带村助老食堂,墙面可见配餐、留样、员工管理等制度,厨房干净卫生,就餐环境令人感觉舒适。
通过“党建引领+社工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玉带网格党支部牵头整合辖区资源,免费提供场地、水电,全力支持助老食堂的建设与运营,专业社工团队负责日常运营管理,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营养食谱,社会志愿者则化身“暖心管家”,组织丰富多彩的暖心活动。
与传统食堂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养老服务综合体”。老人饭后可以与老友拉拉家长里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感受到陪伴的温暖;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工团队联合志愿者提供“暖心送餐”服务,让饭菜不仅温热在碗里,更温暖在心里。
“以前做饭像完成任务,现在来食堂吃饭成了盼头。”独居老人刘奶奶的感慨,折射出从“解决吃饭难”到“提升幸福感”的服务升级。
一餐一饭皆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龙都街道正以精细化服务为笔,以老年群体的生活愿景为墨,在民生答卷上书写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温暖篇章。
融媒记者:巩向红 高倩倩
通讯员:王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