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6岁脑梗死心衰患者张某在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康复出院,其就医历程堪称惊险:从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突发脑梗死,转诊到诸城市人民医院治疗过程的短短几小时,接连发生二次脑动脉栓塞,一次股动脉栓塞,三次险情接连暴发,严重时患者昏迷,生命体征不稳,诸城市人民医院联合镇街卫生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作战,最终完成“三连闯关”,将患者从死亡线拉回。
2日前,张某因胸闷气促被家属搀扶着走进瓦店卫生院,病案本上“心肌炎、心衰9年”的病史,心脏超声:左室大,左心室内团状高回声占位2.2cmX2.1cmx3.6cm,让主管医生倍感警觉,正当医生查看病情之际,张某突然出现上肢活动不灵,口角歪斜症状——这是急性脑卒中的典型征兆。鉴于瓦店卫生院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条件有限,副院长管延文立即拨通了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永红的电话,简单告知了患者病情及转诊治疗需求,同时微信发送相应检查结果。
正在门诊的李永红,立即联系急诊科及神经内科溶栓团队做好准备,并将患者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发送到诸城市人民医院卒中救治群,同时启动医共体应急预案,由诸城市人民医院和瓦店卫生院同时派出接送车辆,优先转送患者。
接力患者的救护车呼啸着冲进人民医院时,卒中中心溶栓小组人员已在急诊医学科准备就绪,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延海立即陪同患者立即行颅脑CT检查,CT室大门提前10秒自动开启,从进门到完成颅脑CT用时仅5分钟。检查结束排除了脑出血,王延海随即根据患者发病时间,NIHSS评分及在瓦店卫生院的化验结果,在返回急诊医学科途中便与家属沟通最佳治疗方案——静脉溶栓。家属同意后立即启动溶栓治疗,溶栓专用药通过静脉缓缓注入患者体内,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正当在场所有人稍松口气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健侧肢体完全瘫痪。“溶栓后脑出血还是心室内的血栓脱落引发再次栓塞?”没顾上吃午饭,一直密观病情的王延海医生立即联系影像科,再次行颅脑CT、CTA检查,同时联系神经血管介入外科主任李严风会诊,随时启动取栓预案。通过影像检查明确了患者是心室内的血栓脱落引发再次脑栓塞,溶栓药物仍在发挥作用,慢慢的患者症状再次好转。
考虑到心脏栓子可多处栓塞,尤其是四肢血管,医生结合患者目前症状,立即进行肢体血管超声,发现了下肢股动脉血栓,接下来抗凝还是抗板?需要平衡出血与栓塞风险。心衰合并脑梗的特殊病例,要求精准的液体入量计算,如何营养支持,心衰如何控制等,多学科会诊一直在不断继续,电子病历上详细地记录着这场生命保卫战的每个细节。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折射出诸城市人民医院 “县域医疗共同体”的建设成果,也让“送医下乡”“双向转诊”更具体化。当乡镇卫生院的初诊能力遇上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技术储备,当各个专科联盟形成救治闭环,原本危在旦夕的重症患者,如今在“基层首诊—极速响应—多科联动”的救治链中重获生机。正如李永红主任所说:“这不是某位专家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张织就了人才、技术、制度的生命之网。”
在诸城市人民医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从“业务院长”驻守乡镇打造标准化急救单元,到“名医工作站”将三甲技术植入基层;从“云影像”平台实现县乡诊断同质化,到“全病程管理系统”追踪每个康复环节,人民医院用创新实践诠释着“双向奔赴”的深层内涵:既让专家“沉下去”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又通过绿色通道“托上来”危重患者;既用智能系统串联起散落的医疗资源,又以人文关怀温暖每段求医之路。
患者出院当天,当患者家属紧握医生的手连声道谢时,正是对这场医疗变革最动人的注解——在这里,没有城乡的鸿沟,只有生命的重量;没有冰冷的仪器,只有温暖的心跳。
融媒记者:张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