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记者张泽青 通讯员杨炜霞)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温润的春风轻拂龙都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劳作景象。
采购农资、调试农机、追肥浇水……连日来,龙都街道紧扣小麦返青起身关键时期,以科技赋能、服务下沉、资源统筹为抓手,指导农民群众抢农时、抓田管,为全年粮食丰收开好局起好步。
在1.6万亩高标准小麦种植基地内,诸城市后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春管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这是龙都街道创新发展现代农业“飞地经济”,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农田”新样板。
20余名技术员好似一群敏锐的“田间卫士”,每日脚步匆匆地穿梭在麦田之间,全神贯注地巡查着每一寸土地,密切动态监测着苗情、墒情。对弱苗地块精心“把脉问诊”,“一田一策”量身制定出个性化追肥方案,为小麦幼苗送上专属的“营养大餐”。
与此同时,依托纵横交错的沟渠管网、智能高效的滴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各股份合作社的农田监管员们也纷纷化身“设备检修能手”,对5000余个喷头进行了一场全面细致的“大体检”,确保返青水能够精准滋润到每一株麦苗的根部。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采用的全光谱摄像监控系统,就像一双无所不能的“千里眼”,结合田间病害自动监测系统、无人机巡田,开展全场景、无死角的实时监控,以及水肥一体远程灌溉、病害监测等工作。工作人员只需安坐于电脑屏幕前,动动手指,就能将田间作物的生长态势、泵房的运行情况、喷灌设施的工作状态等信息尽收眼底,真正实现了“万亩良田一人轻松管理”的超高效模式,让科技的力量在田间地头熠熠生辉。
“通过数字化管理,我们能做到墒情预警早、肥水调配准,预计今年节水节肥15%以上、亩均增产可达8%。”谈及数字化管理的成效,后稷农业负责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兴奋地介绍道。
为了全方位提升农户的管护水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别出心裁地打造了线上线下即时问答的农技课堂。160余名种粮大户齐聚一堂,集中观看了《全国农技中心2025年小麦春季田管技术网络培训班》。培训中,大家全神贯注,重点学习了气象应对、肥水调控、茎基腐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针对鲁中地区倒春寒频发的特点,农技人员更是化身“科普老师”,详细讲解了叶面肥喷施、镇压保墒等实用技术。不仅如此,还组织参训农户现场组建了5个技术交流群,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携手提升种植水平。
入冬以来,天气干旱少雨,部分地块墒情不足,影响小麦整体长势。为此,街道成立了3支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问诊开方”。在七吉社区,农技人员指导农户采取“小畦细灌+水肥一体化”方式,调度移动喷灌机、卷盘式淋灌机等抗旱设备20余台,分地块浇灌返青水。结合苗情长势,为二类苗补充充足的营养,有效促进分蘖成穗。“现在浇上‘增产水’,麦苗一天一个样,今年准又是个好收成!”种植大户王大叔看着自家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麦田,脸上笑开了花,信心满满地说道。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目前,龙都街道2.3万亩冬小麦已全面迈入春季田管的关键时期。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龙都街道将持续强化技术指导、物资保障和灾害预警,以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新诗篇,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