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再辩常山之名

再辩常山之名

2024-07-25 09:16:47 来源:诸城新闻网
 焦金华
  关于常山之名的出处,原本有定论,今略作梳理。
  常山上有神祠,古时每遇干旱,人们常往祈雨,并称“祈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常山”条引晏氏《齐记》云:“祈雨常应,故曰常山。”苏轼《雩泉记》亦云:“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清康熙《诸城县志》卷之二载:“常山,在县治正南二十里。县中望之,如在城上。上古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常德是指始终不变的品德,常山自古一以贯之,史料记载也一脉相承。据此,可以断定,常山并不是因为苏轼祈雨而得名的。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的一部地理总志,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一说成书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到雍熙四年(987年)。显而易见,不管哪个时间,都比苏轼在密州任职的时间(1074—1076)早了九十年左右,也就是说在苏轼没来密州之前,常山之名已有志书记载。毫无疑问,常山的来历与苏轼是扯不上关系的。
  现在的问题是,竟然有人把常山的命名和苏轼捆绑在一起,说常山原名卧虎山,因苏轼在此山祈雨,常祈常应,故更名常山。说常山原名卧虎山是不对的,常山在诸城正南,卧虎山在诸城东南,二者位置不同,根本不是一座山,清乾隆《诸城县志》有明确的记载。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大文豪苏轼的到来,加上其诗文的渲染助力,常山声名远播,成为一座文化名山。但不能因为苏轼的名气大,就不顾历史史实,非得把常山的由来记在苏轼名下,这是典型的拉郎配。倘若苏公地下有知,也断然不会接受的。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历史岂能随意嫁接挪移?!
  (作者系诸城市历史文化学者)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岳娜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