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端午节的乡愁

端午节的乡愁

2024-06-06 10:04:07 来源:诸城新闻网
  刘景森
  今年的端午假期恰好是高考的的第二天,芒种的第三天,俗话说“芒种三日见麦茬”,端午节同时遇上高考季和麦收季,可谓“忙节”。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头一天,娘去南岭割两把艾蒿,端午凌晨,父亲早早地把两把艾蒿插在门楣两侧,这是老家端午的习俗之一,据说有驱虫避邪的美好寓意。在老家,人们管艾草叫艾蒿或艾子。对艾草的认识,除了每年端午插艾外,小时候,嫲嫲常常把艾草晒干后编成粗粗的艾绳,在夏日的晚上,哧地一声划着一根火柴,艾草燃,狼烟起,蚊虫逃,当然,一块逃走的还有被呛得泪眼婆娑的我。
  孩提时代,每年端午节的清晨,母亲都趁着我们熟睡之时,悄无声息地在我们兄妹三人的手腕上扎上五丝,待到天亮起床时,我们顿觉眼前一亮。五丝,又叫五彩线、五色线,它给穿着朴素、色彩单调的童年增添了别样的绚丽多彩。这天,女孩子还享受特殊待遇,母亲在给妹妹扎上五丝的同时,还把亲手制作的精美荷包缝在妹妹的上衣胸前,小笤帚、小炊帚,小巧而美丽。这些特有的小物件,不仅做工精致考究,寓意更为深刻,一针一线中,包含着祈求子女安康的浓浓爱意。五丝是要扎在手腕上一段时间的,直到等来一场大雨,然后才把它剪下来,扔到雨水中,祈愿雨水冲走瘟疫和疾病,保佑一年平安吉祥。
  端午节来了,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种特有的香味,麦香、艾草香,伴有灶房飘来的粽叶香,沁人心脾,浸润灵魂。
  据老一辈人讲,端午节的设立是为纪念三位先人:屈原,爱国诗人,力谏君主无果,投河而亡;伍子胥,宦海浮沉,遭奸人陷害,愤而跳河;曹娥,一位孝女,尽孝寻父,毅然自溺。人们在端午这天,纷纷向河中投下粽子,吸引觅食的鱼群,以求保全三位忠烈的尸骨。
  童年时光,物质生活相对匮乏,平日里,上一顿粗粮窝头,下一顿清煮瓜干,在端午这天,能够吃上一对糯而香甜的粽子,实乃幸事一桩,打打馋虫,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哪还管它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呢。
  老家诸城,儿媳妇过门前,婆婆要包上粽子去看望准儿媳妇。闺女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娘家人也有“包粽子看闺女”的习俗,美其名曰“看端午”。在端午前几日,娘和大娘、孃孃等,都要包上粽子,盛在箢子里,蒙上红包袱,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或坐着手扶拖拉机,去闺女的婆家探望。
  妹妹出嫁那年的端午前几日,母亲早早地忙碌起来,赶集买粽叶,去粮店用小麦换糯米,包粽子看端午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筹备中。
  南方人喜欢用苇叶、竹叶包那种小巧玲珑的三角形粽子,而老家诸城则是包那种长方形的粽子,小枕头一般,特别豪横。所用粽叶,其实是槲树叶,自带一种淡淡的清香气,槲树,又名桲椤树,以河南、山东居多。
  包粽子的前一天,母亲把糯米洗净,凉水浸泡,少量大枣或花生米洗净备用,父亲则把浸泡软和的槲叶反反复复刷洗干净。开始包了,二孃孃、小姨也赶来帮工,她们选三至四片槲叶相互叠加,用汤匙盛上适量泡好的糯米,再放上几粒大枣或花生,先左右对折,再上下叠加,不露糯米,一对粽子对扣在一起,取一根稻草或细线缠几圈系好。
  慢工出细活,半天的工夫,终于才算包完。母亲把它们轻轻拾掇到八印锅里,加满冷水,先大火煮约两小时,再用小火慢煮约两小时。出锅了,母亲捞出几个让我们尝尝鲜,轻轻剥开粽叶,用筷子叨起一块粘粘的糯米,放在盛满白糖的碗里打个滚,粽子特有的粘糯甘甜,伴着粽叶独有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端午节的头几天,小大大开着手扶拖拉机,装上溢满清香的几箢子粽子,拉着娘、二孃孃、三孃孃等,一路颠簸,赶了二十几里路,去妹妹的婆家看端午,妹妹的婆家人早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热情招待妹妹的娘家人。
  母亲包的粽子,虽没有名牌肉粽那样奢华,但它的每片叶子都包满了亲情,每根细线都缠绕着思念,虽朴实无华,却浸润着浓浓的母爱、父爱和乡情,温暖人心,让人留恋。
  人到中年,对传统节日都有一份特有的情感,这是年轻人永远难以理解的,它会不时触动着心底的柔软之处,让人五味杂陈。每每端午将至之时,插艾草、扎五丝、吃粽子的童年记忆就被唤醒,这时,心底泛起对老家的思念和对父母的牵挂。
  浓浓的粽香,淡淡的乡愁。祈愿每位亲人端午安康,一生幸福。
  (作者系实验初中教师)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岳娜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