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童时代背诵苏轼的诗歌起,就开始接触苏轼,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他。直到后来阅读《诸城文史资料》,才知道这位大作家竟然曾在密州做过知州,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学时代读古代文学,开始对苏轼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无论哪一版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许多篇苏轼的古诗文。我接触苏轼很久了,研究苏轼却很短暂。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针对当代学生心理脆弱的情况,我觉得研究苏轼的人格更有实际意义,我很注重和学生探究苏轼的豪放、乐观、旷达。有人说苏轼犹如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越开采越丰赡,越挖掘越深邃。对苏轼这样的评论让我折服,这不仅体现在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以深沉感悟,而且表现在其丰饶充盈的诗词对后世的无尽滋养,研读和传颂苏轼诗词已经成为诸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苏轼知密州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来到密州,苏轼的创作灵感被激发了出来,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蝶恋花·密州上元》《超然台记》等二百多篇诗文辞赋。苏轼诗文与其说是豪放不如说是旷达,正如苏轼遇事往往由窄处向宽处设想、从坏处向好处推演,所以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千古名句,其人生态度才能成为后代文人的楷模:从容淡定、乐观旷达。有人说苏轼迷恋诗词,诗词也眷顾苏轼。我认为苏轼热爱密州,密州也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盘点苏轼的情感轨迹和生命萍踪,我们应该弘扬苏轼的社会价值和人格意义,正如一位苏轼研究者所写“苏轼往往能够以一种比较正面的态度,转换自己的事业,在情理中寻求内在的平衡,进而展现出较为旷达的胸襟。”苏词中名声最高的当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切道出了离家游子的期许和渴盼,更是抒发了对世人美好的祝愿。它不只文辞优美,情意跌宕有致,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温煦且充满希望的情怀,抚慰了许多离人的心灵。苏词中最愁肠百结的可能就是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悲切之意溢于言表,我们从中读出了苏轼的情真意笃,读出了苏轼的郁郁寡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虽外调至此,但无任何颓唐之意,一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了自己仍有少年狂气,意气风发。整首词上阕描绘狩猎的壮观景象,下阙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任上的时期正式形成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被称为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影响苏轼对生活的热爱,抓住一个“狂”字描写了自己兴致勃勃的狩猎场面,词中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了边防重点,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苏轼非凡的英勇气质,也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深切愿望。每当和初中毕业班的学生一起赏析这首词时,我和学生一起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陶醉。
苏轼仕途上一生坎坷,却从没出现颓唐之意,这的确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反观现在,多少人禁不起一点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是想尽办法去克服,而是怨天尤人,满腹牢骚,甚者逃避现实,想不开,令人痛心疾首。时下,我认为研究苏轼的意义很重大,不仅在于传承优美的诗词歌赋,传承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明德学校)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