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节,寒气袭人。
桃林镇合乐社区批河窝村的茶叶大棚里,却是春光融融。棵棵茶树冒出新绿,茶园碧绿连绵、绿浪涌动。那一行行茶树,宛如沙场上等待点兵的队伍一样,整整齐齐,挨挨挤挤,蔚为壮观。微风吹来,田田茶叶香飘阵阵,沁人心脾。
批河窝网格党支部书记周洪升正在对一些茶农传授采茶要领:两手轻轻捏住茶芽,往外拽,采整齐。不要掐,掐了影响茶叶品质。
周洪升告诉记者:“茶叶生长需要的温度在15℃-35℃之间,最好的温度是25℃—30℃。为什么有的大棚茶芽多,产量高?关键在温度的掌握上。所以上午要晚敞棚,下午要早堵棚。”
听了周书记的讲解,我们豁然开朗。原来看似简单的一片茶叶后面还有许多机关呢。
一
批河窝村坐落在桃林镇驻地东南10华里的地方。全村183户,500多口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着丘陵上那些层层叠叠的格子田。这里土地贫瘠,春季干旱少雨,农民小块土地分散经营,生产力低下,一亩土地年收入仅仅600元左右,刚刚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省里从南方调拨了茶种,将桃林乡定为“南茶北移”的试点,历经数载,培植成功。那时村里种植茶叶面积也只有50亩,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
二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网格党支部书记周洪升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根据市、镇党委政府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要求,凝神聚思,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寻找发展机遇。
桃林茶园地处北纬36度,为中国最北端茶区,土壤呈弱酸性,茶叶生长周期长,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积累多。但是遇到极端寒冷天气,茶叶容易被冻死冻伤。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周洪升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和村民积极分子到寿光参观蔬菜大棚种植。看到那白色的大棚里蔬菜四季常青,产量倍增,他受到启发:蔬菜种在大棚里,不怕严寒,四季如春。如果把茶叶种在大棚里,不是也能避免严冬季节被冻死冻伤吗?建立大棚茶园才是温带茶叶稳产高产的出路。
回到桃林,他把这个想法向镇委领导作了汇报,领导很支持。
回村后,他就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宣布要在村前那几百亩最好的土地上建设茶叶大棚。
计划一宣布,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多数村民已经习惯了种地吃粮的思维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担心有风险。
还有土地流转问题。周洪升说:“那时农民还抱着‘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庄户地里刨土块’的陈旧观念,担心失去土地后生活没有着落”。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和班子成员们分片包户,不知疲倦地向他们摆事实,举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哪里有阻力,就在哪里突破。有些家庭,丈夫是“一把手”,工作还好开展。有些家庭,妻子是“一把手”,工作就麻烦。针对这种情况,周洪升找镇妇联出面,利用三八妇女节时机,组织“一把手”的家庭妇女,到日照茶厂参观体验。“一把手”妇女们看到了外地茶业的兴盛,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希望。心中的疙瘩顿时解开了,土地流转的障碍顺利解除了。批河窝村前几百亩肥沃土地使用权终于集中到村集体手里。
为了鼓励农民上大棚茶园项目,周洪升向镇委申请了经济扶持。在村里出台政策,建大棚茶园可以免费使用土地。
终于,批河窝村的大棚茶园如火如荼地建了起来。
三
周洪升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批河窝村种地的农民,基本上都老龄化了,所以在种植茶叶和加工茶叶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技术跟不上的问题。茶叶种植需要技术,茶叶加工更需要技术。采摘、摊凉、杀青、干燥等数道工艺掌握好了,制成的茶叶才能形美,条索紧秀,耐冲泡,叶底碧绿娇嫩,饮之回味纯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长。哪道工序欠了火候,制成的茶叶品质就会下降,效益就会降低。
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批河窝网格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党员结对帮扶有困难的茶农,不让一个茶农落下。周洪升自己就是种茶能手,为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他个人成立了“洪升茶叶家庭农场”,帮助茶农炒茶,很受茶农的欢迎。
为保障茶农的经济效益,批河窝网格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使全村茶农抱团发展。全村茶农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参观,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指导,对外销售统一价格。合作社的周到服务,让茶农种上了放心茶。批河窝的大棚茶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现在,批河窝村建立大棚茶园400余个。除了空心户,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大棚的目标。每个大棚平均收入2万元。茶叶专业户有150多家。大棚茶园让茶农的腰包鼓了起来,像周家林、周家朋、周显升这些种茶以前的贫困户,现在都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与种植大棚茶园前相比,村民饭桌上的食品更丰盛了,家用电器种类多了,穿着打扮也时尚了不少。批河窝村茶叶合作社成了全省十大茶叶合作社之一。
桃林镇党委书记王法明表示,近年来他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批河窝村就是实践这种发展理念的典范。目前,全镇正在打造市委提出的“山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的绿色生态农业新画卷,以茶为媒,积极做好茶文章,促进茶叶产业升级,为茶农谋福利。
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
融媒记者:管慧
通讯员:丁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