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方超
形势的发展瞬息万变,从来都充满着无数未知。学会与“不确定性”打交道,是企业闯荡市场的必备技能,也是地方推动发展的基本素养。
(一)
前不久,在山东大厦开展了一场面对面多方对话。在座的有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民营企业家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对话从上午8点30分到11点50分,原计划100分钟左右的会议,持续了3个多小时,场面十分热烈。
“建议鼓励金融机构联合供应链管理企业,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授信额度”“建议建立完善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教育”“希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贯性,兼顾当前和长远”……参加座谈的30名民营企业家,先后接过话筒,直奔主题、提出建议。
正如大家所谈,民营企业所处领域不同,产业链梯度不同,发展层次不一,所面临的问题自然各异,这就决定了我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必须从具体问题出发,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问题开出不同药方,不能满足于“大呼隆”“一刀切”。
这样一次和民营企业家的见面沟通,倾听意见建议、真实诉求,增强的是多方互信,共谋的是发展之道,这本身就释放出强烈信号,传递出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本身就是在对冲“不确定性”,寻找新的“确定性”。
一定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环境经济”。当前,山东和全国一样,尤其需要把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复苏的强劲驱动力,需要企业家们在与不确定性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更多责任担当。这一切都需要信心的支撑,需要民营企业家卸下包袱、提振信心、轻装上阵。而这种信心与从容,恰恰有赖于一个更加确定性的发展环境。换句话说,就是预期和政策的稳定。
(二)
面对“不确定性”,企业敢不敢干,敢不敢闯,敢不敢投,既有对市场发展前景的考量,也有对稳定发展环境的评估。
这些年来,宁德时代、北汽整车、比亚迪等一批支撑性强、带动力大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在山东投资布局,看中的正是山东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生态。这种环境,可能是产业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间的“相互补位”,也可能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设计、“一条龙”式的饱和保障服务。
可以说,对企业而言,全面完善的配套支持,便捷高效的流程机制,精细精准的服务保障,都是寻求长期稳定回报的必备要件,都是塑造确定性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因此,学会与“不确定性”打交道,关键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当然,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往往由一个个具体细节构成。新的时代条件下,企业家投资兴业,对政务服务、政策机制的颗粒度要求更细,对文化环境、舆论氛围的包容度要求更高,对制度供给、资源投向的现实贴合度要求更紧密。
拿投资来说,有的地方不对单个项目的投资亏损进行评定,而是把绩效评价置于整个基金生命周期,操盘者尽职即免责,这就解决了因潜在投资失败而带来的问责风险,结果不仅培养了一批敢投资、会投资的干部队伍,还以投带引招来若干大项目好项目。
再比如高技能人才培育,我省全面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工学交替,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技能学习、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进而为产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生态优化升级,打开了更高更广空间。
事实证明,环境越包容,机制越健全,服务越精细,越能吸引各类要素资源汇集流动,越能积蓄前进动能、释放发展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蓄水池”水位越涨越高。
(三)
推而广之,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期的发展环境,也不仅仅只针对企业家来讲。
因为,一个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占据制高点,不仅需要开疆拓土的企业家,还要有术有专攻的创新者,敢于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和埋头苦干的劳动者。
好环境,在企业家眼里,可能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市场竞争中有公平感,在合法经营时有安全感,在社会生活中有尊严感;在党员干部眼里,可能是干事创业的宽松氛围,能够放下包袱,消除顾虑,轻装上阵;在创新者眼里,可能是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能够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在劳动者眼里,可能是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的职业培训、健全的社会保障,借此可以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但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良好发展环境的核心要义都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能够把各类人才的优势潜力挖掘出来、激发出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正如党中央所强调的那样,“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而能够让各方力量智慧同频共振,必定也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构建这样一种生态,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强调规则而不失弹性,强调包容而又重视效能。
基于此,11月2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高效办成一件事”大力提升行政效能有关工作情况。提升办文办会效率、开通企业家直通省长公开号码96178、推动利企便民“一网通办”……
机关运转提速提效,政企沟通提速提效,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强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纵深推进,实际上就是在用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积弊,在用制度固化好的经验做法。
总之,面向未来,学会与“不确定性”打交道,营造同频共振好环境,努力把手中那些确定性因素分析出来、利用起来,那一个个不确定性因素,又何尝不是跨过“波浪”“曲折”的阶梯呢?
责任编辑: 刘宪伟 签审: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