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儿时的冬天

儿时的冬天

2023-12-05 14:29:21 来源:
  李宗荣
  “立冬”后,天气明显冷了起来,人们纷纷穿上了款式各异、颜色不同的羽绒服。此时,我又想起了儿时的冬天。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记得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尤其到了“三九”天,塘里的冰结得足有一尺厚,村外的道路冻得裂开一指多宽的缝,屋沿下挂着一根根冰锥,从东到西一排,长的短的,挂满屋沿。小孩子们觉得挺有意思,就用杆子打下来几根拿着玩,玩坏了再打。大人们到井里担水,井台很滑,都得猫着腰小心翼翼。当拿起水筲的铁把往钩担钩上挂时,往往能把手粘住,撕下一层皮。井外冷得要命,井口里却冒着热气,打上来的水还温乎乎的。
  我的童年时期,就是在那样寒冷的冬天度过的,鼻子冻红了,耳朵梢冻坏了,手脚冻肿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地冻天寒,但我们谁也不愿窝在家里,而是在外边寻乐趣、玩耍项,用各种玩驱散寒冷。我们在墙跟玩挤油儿,在街上玩老鹰捉小鸡、撞拐、踢毽子、摔元宝、跳房子、捉迷藏,冰上打跎螺等。玩一会儿,脑门子就出汗了,身上也就热乎了。可一停下来不多会儿,汗涔涔的全身被凉风一吹,就直打寒颤,只好再接着玩。那个年代,哪家的孩子也没有多余的棉衣、棉鞋、袜子。棉衣汗湿了,也只能继续穿着,等晚上睡觉时脱下来搭在被子上面自然晾干,鞋子、袜子湿了只好在锅底口烤一烤。为了保暖,往往把鞋子里垫进麦秧或玉米皮、破旧棉絮。为了上学写字能伸出手而不被冻麻、冻肿,母亲用旧袜子筒夹上棉花做副只露手指头上半截的棉手套戴在手上,不管好不好看,只要能伸出手写字、手不挨冻就行。
  三九天下了大雪,屋里也冷得厉害,母亲就将烧火做饭时锅底下的柴禾火炭掏出来,放在一个破旧的泥盆里,端到睡觉的那间屋里来取暖,抵御窗缝、门缝里进来的冷风寒气。有了火盆,母亲方能伸出手坐在炕上干一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父亲则可在一边打麻绳、扎笤帚或钉盖垫。
  最让我感到暖和的还是钻进被窝里,因为我们那里睡的是土坯火炕,苇席下面铺了厚厚的捶扁了的谷秸或麦秧,再加上一日三餐烧火做饭,那烟火气通过炕洞,把整炕的土坯都熏热了,所以越睡越热乎。我们那里没有煤,冬天也不生炉子,就靠做饭时烧炕、火盆取暖。因此,为保证一日三餐有柴草烧,冬天有柴禾生火取暖,除了庄稼的秸杆不能浪费外,还要不断地拾草、砍柴。秋天,树叶落尽,我们就把它们用竹筢搂起来,用网包背回家,用来烧火做饭是既肯着又赶火还卫生。岭坡上、田地边的杂草枯萎干透了,高的草用镰刀割了捆成捆,矮的草用锄头耪了用筢搂成堆,捆好后担回家垛起来苫着冬天烧。入冬后队里放山拾草、砍柴,家家户户都男女老少齐出动,几天的工夫就把山上的柴草拾得净光。那时的柴草特珍贵,一到冬天,地上能燃烧的东西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除了成材林、果树,地上一片光秃秃。
  天气虽然寒冷,劳力们却照样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往地里送粪、铡牛草、打苫子、打箔等。粪堆冻得钢硬,要用洋镐刨开、砸碎才能装车。抡镐太累,男劳力们只好轮着刨。一会儿工夫,劳力们的头上都冒出了汗珠,真正验证了那句“冷天不冻效力人”的俗语.
  三九寒天,滴水成冰。但家家户户的孩子们放学后,不是背起粪篓拾粪,就是挎起提篮到树林里,捡拾那树上被风刮掉的有限的干巴树枝。劳动,驱走了寒冷,锻炼了坚强和意志。
  大雪覆盖田野,村里养鹰的男人驾着鹰、领着狗,在雪地里蹚野兔。我爱看热闹,不怕寒冷,跟在人家后边看。当有野兔从草丛里窜出时,鹰就会一个展翅飞翔追上去,两只利爪使劲抓住野兔的头部,野兔吱吱地叫着猛甩后腿,可怎么也甩不掉。这时家狗扑上去咬住野兔,鹰就松了爪子,主人跑过去将野兔收入袋中。
  现在想来,儿时的冬天之所以特别冷,一是那个年代的雪特别多而大、气温确实低,二是那时的衣服太单薄。
  回想儿时的冬天,孩子们用各种玩耍抵御寒冷,大人们用劳动暖身,它是战胜严寒的法宝。所以,从那个年代熬过来的人,至今都能吃苦耐劳,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作者地址:桃园片区石河头村)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张淼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