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着眼长远,绵绵用力,持续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我国14亿多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有效推进垃圾分类,需要投入大量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也需要全社会长期投入时间精力。推动全体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必须围绕从垃圾分类到资源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条进行系统谋划,形成推进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垃圾分类包括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推动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要建好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处理系统,避免出现“先分后混”的现象。实际上,一些地方推广垃圾分类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未能形成工作闭环,不仅大大增加了末端处理成本,也影响了居民坚持分类的积极性。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实现垃圾处理全链条有机衔接,才能把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努力凝聚成合力。
垃圾分类的便利性,是影响居民参与度的重要因素。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更精准,有助于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在垃圾分类观念和习惯尚未普遍形成的阶段,积极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帮助更多人掌握垃圾分类知识与技巧,在实践中强化垃圾分类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覆盖率。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各地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不一样,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差异,要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统筹运用建章立制、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奖惩结合等手段,推动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各地在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进行奖励,派志愿者到小区进行劝导等。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应把握好实施力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才能让垃圾分类新时尚具有更强感召力,在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中更好融入日常。
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着眼长远,绵绵用力,持续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有成果,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加强全链条管理,我们一定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据《人民日报》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