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寒,候鸟南飞。近日,数万只候鸟飞抵泰安东平湖湿地越冬,“中国大天鹅之乡”荣成迎来鸟类迁徙高峰,青岛也迎来了最美“海鸥季”,第一波海鸥已飞抵……
而在本月初,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已万鸟翔集,一大波精灵已到达这片生态乐园。
山东半岛作为候鸟的重要中转站,每年11月底到12月底,有上万只候鸟路过山东,耐寒候鸟会留下过冬,另一部分则会停留一两个月,待天气转冷后再继续南下。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
又是一年候鸟季,让我们跟随镜头在齐鲁大地邂逅美丽精灵,欣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东平湖湿地数万只候鸟迁徙越冬 创历史之最
近日,泰安市东平湖湿地迎来数万只迁徙越冬的鸟类,它们或展翅嬉戏,或踱步觅食。据工作人员监测,目前已有青头潜鸭、红头潜鸭、小天鹅、白鹭等30多种越冬鸟类抵达东平湖湿地。
海鸥“先头部队”来了
青岛栈桥开启最美“海鸥季”
青岛的海,在冬日里是浪漫而可爱的。
一群白色的身影闪现在栈桥,是的,第一波海鸥“小可爱”来赴约了。
每年初冬时节,海鸥不远万里而来,它们跨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国度来到青岛过冬。很难想象,海鸥与青岛和青岛人的缘分 ,从1994年的“挽留海鸥”行动就开始了。20多年来,由于青岛人“挽留海鸥”的行动,来青越冬的海鸥数量从1994年的2000只增长到了现在的10多万只,增长了50多倍,海鸥种类也大幅增加。
早期,青岛的海鸥仅仅出现在栈桥、五四广场等前海一线。如今,西海岸唐岛湾、顾家岛、李村河、胶州湾入海口、胶州湾湿地等地,都能看到它们栖息的身影。
温馨提示:海鸥是杂食动物,主要以鱼虾、蟹、贝等水生生物为食,投喂海鸥可以选择面包、饼干、油条之类的食品,但千万不能用变质食物,否则容易引起海鸥肠胃疾病。
观赏海鸥的同时也请注意爱护环境,投喂的食物不要直接投入大海,过多饲料浸泡在水中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藏在威海的童话仙境
亚洲最大的天鹅冬季栖息地
在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海滨城市威海,有一片冬日壮美的仙境。
在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已观测到近5000只大天鹅,另有1000多只分布在荣成其余的湖河、湿地等,“中国大天鹅之乡”迎来鸟类迁徙高峰。洁白的大天鹅或觅食游弋,或振翅飞翔,成为中国北方冬季里的一道生态美景。
据悉,荣成是鸟类南迁北移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亚洲最大的大天鹅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有近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来此越冬。越冬大天鹅主要分布在荣成天鹅湖、烟墩角、以及沿海、湿地、河道等地。
大天鹅一生的许多重要时刻都在荣成度过。
最近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位老朋友环志大天鹅“F28”,这已是这只大天鹅连续十多年在荣成越冬了,而一只野生大天鹅的平均寿命也就20多年。
随着气温下降,还会有不少大天鹅陆续到来。保护区已采购足量食物,做好监测保护工作。近年来,荣成加大天鹅湖湿地区域生态保护力度,实施了湿地修复、大叶藻人工栽培、污水处理改造升级等工程,使得天鹅湖水清藻肥,到这里越冬的大天鹅的数量逐年稳定。
东营黄河口
鸟类的“国际机场”
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随着天气转冷,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东方白鹳、丹顶鹤、天鹅等多种鸟类如约而至,在这里游弋觅食,万鸟翔集,美不胜收。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一望无际的芦苇,在冬日下泛着温暖的金黄;艳红的碱蓬,像红宝石一般璀璨……
中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地处西太平洋、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西亚—东非4条候鸟迁飞通道的中间地段,每年的迁徙期都有大量的候鸟往返。
目前全球共9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2条从黄河三角洲经过,这里已成为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这里为南来北往的鸟类提供了理想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来到这里的候鸟达到数百万只,现有鸟类37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90种。因此这里也被国内外鸟类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提到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位于备受国际保护界关注的黄海生态区的系列遗产提名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第二期系列遗产提名地包括了黄渤海滨海区域的11处提名地,涵盖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黄海生态区5处关键区域。而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是我省唯一一处提名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EAAF上不可替代的关键节点。因为EAAF是全球9大迁飞区最重要的一个,不仅仅是鸟类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迁徙物种中间濒危鸟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8条候鸟迁飞区。
图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
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系列湿地修复项目的实施,鸟类数量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达到2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每年经这里迁徙过往的鸟类达到了数百万只。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黄河三角洲鸟类稳步增加、栖息地不断扩大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鸟类增长的背后,是黄河三角洲生态之变的一个缩影。
维持湿地健康、维系鸟类生存最重要的是水,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补水,一年却只有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这一次。
破解补水之困,这十年,保护区兴建20多个引黄闸口和调水渠,实现了保护区湿地全年不间断按需补水。并实施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累计生态补水5.33亿立方米,相当于35个西湖的蓄水量。
经过不断的努力,黄河丰水期蓄水,芦苇也慢慢陆续长起来了。芦苇芽充当鱼的食物,鱼肥了,鸟的食物就丰富了,一条食物链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补水,更需要网格化精准管理。保护区根据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将湿地划分为49个区域,每个区域将实现按需补水、分区补水、科学补水。得益于生态补水,今年繁殖季,鱼虾贝类格外丰富,东方白鹳的繁殖巢数从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
而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的鸟类活动,今年黄河三角洲新搭建了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黄河三角洲这个“鸟类国际机场”将更加繁忙,名头也更多,预估将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目前,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之一,2017年至2021年,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公里。这次湿地公约大会又明确,将有序推进三江源、黄河口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也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