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后传》图文纵览蒋氏台湾34处秘密行馆
首次以政治地理的视角剖析蒋介石后期政治生涯和决策内幕
《蒋介石后传》是畅销书作家师永刚,联合媒体人方旭全新创作的一部解读蒋介石的最新力作。本书无论从题材角度还是框架结构都区别于师永刚之前的超级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蒋介石自述)》,采用的是全新的政治地理的概念,把蒋介石退踞台湾后人生的最后26年的所思、所想、所做一一呈现。这本书于2013年7月由北京时代华语出版公司与团结出版社共同出版。
新老照片对比,以政治地理解读两蒋退踞台湾后的人生轨迹
珍贵的历史图片配以现今的实景拍摄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回顾蒋氏父子在台的每一处落脚点,配合以每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做出的重大决策,使得全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两条线索并行,风格独特,创意独到。本书独创把历史以政治地理的形式解读,人物传记以搭配文化景观的方式讲述,非常值得收阅。
这本书在大历史背景下,以蒋介石、蒋经国在台湾的几十处行馆为经线,以蒋氏父子的政治活动、对外关系、家庭生活故事为纬线,记述蒋介石在1949年败退台湾后人生最后26年的详细情况。蒋介石在台的行馆故事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充满起伏矛盾,这些行馆融入了一次次历史事件和进程之中,它们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这些行馆几乎遍布全台风景绝胜之地,另一方面是它们几乎每处曾经和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而又因主人的身份受管制严密,寻常人不得其门而入。本书把这些行馆存在的前世今生均作以详实的讲解,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本书作者的实拍图片对比,真实概括了两蒋退踞台湾以后人生的轨迹。
34处秘密行馆串联并见证了台湾重大历史事件
该作品以历史为背景,配合蒋氏在台居住和办公地的所在,记述蒋介石在1949年退到台湾之后的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蒋介石的在台行馆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融入了一次次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之中,它们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一方面是他的行馆几乎遍布全台风景绝胜之地,或饱览青山翠绿,或眺望湖光山色,都定位在景致最佳的地点;再加上这批行馆在戒严时期,军事管制严密,寻常人不得其门而入,如同封建时代行宫、离宫般难以亲近,自然众说纷纭,把行馆当成了蒋家私产,想象其中势必富丽堂皇,是特权的象征。依台湾相关部门资料显示,蒋介石父子在台湾各地的行馆共34处,且非蒋氏专用。
这些行馆,有高山之巅的达观亭、松雪楼,有台湾地区最南端的垦丁宾馆,有在北横老林深处的栖兰行馆,有外岛的澎湖、金门,足迹几乎踏遍台湾每个角落。加上环境清幽、隐蔽性高,还能避开扰人的官场,让喜爱派头的蒋介石伉俪能有私人空间与高宾深谈,既特殊,又不显得僵化呆板,也因此才留下众多历史记忆。现如今,蒋介石光环加持反倒让这些行馆成为旅游景区,并发展成为台湾地区难得的观光资产。
地缘政治因素下蒋介石在冷战历史上的重新定位
已出版的蒋介石著作大体的思路都在用史料来证实蒋介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于这本书政治地理的概念一以贯之,那么就使得作者能够从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衡量蒋对亚洲地区及冷战历史的影响。众所周知,台湾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战略枢纽,在全球战略上具有特殊地位。蒋落脚台湾,正值冷战。因此他的一举一动,对全球战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冷战中,蒋与美国的关系就很值得玩味。朝鲜战争爆发后,蒋的声望在美国有所回升,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及地区也有右翼独裁强人领导人,比如韩国的李承晚和越南的吴廷艳,但只有蒋被塑造为“英雄”。五六十年代,美国甚至直接对台提供各式各样的援助。提供金钱、培养政经人才,甚至直接参与军队的整编训练。美国有了台湾这一跳板,使中美关系在1972年以前都处于敌对状态。直到中苏关系恶化,两国才邦交正常化。
哈佛大学学者亨廷顿曾说:冷战基本上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民主国家及其意识形态斗争的延续,可以说是“西方的内战”。所以蒋在促使台湾成为冷战战场的一部分这件事上还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蒋介石后传》以全新体例独家公开蒋败退台湾后的全过程,解析了“失败者”蒋介石最后岁月,展现了一个矛盾争议人物的最后26年。
幕起幕落,潮叠潮涌,一切俱成往事。一路行馆轨迹,象征蒋氏父子俩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宛如展现他们在台岁月缩影的舞台,幕起幕落,细数着过往风风雨雨、波涛汹涌,俱成往事。“两蒋”功过已交给历史,只是过往荣光,映衬着如今蒋家在台的淡出与锋芒蜕尽,不但反映出蒋氏王朝日渐落寞的命运,也让人看到岁月无情,任凭英雄如许,总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