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光
看到我国粮食连年大丰收,心里感到甜滋滋的,有一种充实感、幸福感,也勾起了我对“居民粮油供应证”(下称“粮油证”)的回忆。说起粮油证,现在的年青人会一脸茫然,吃粮油还要凭证吗?
在我的记忆中,粮油证与户口簿是一致的,户口簿上几口人,粮油证上就几口人。粮油证上每个人的粮油是定量的。孩子一出生报上户口后就从最低标准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粮食定量逐渐增长,直到上高中时达到每月27市斤暂告一个段落。因为只要是18岁以后没有参加工作的无论年龄多大都是每月27市斤粮食。以后上大学的由大学核定,参军入伍的由部队核定,参加工作的,由单位根据不同工种核定。但油(花生油)的定量是统一的,即每人每月半市斤。
那时青岛市粮食定量中50%是细粮(面粉和精米),50%是粗粮(小米、玉米面、地瓜干等)。别的粮种平时都有,可随时去买,唯独地瓜干平时却很少有。那时的地瓜干很多是在中间被切了一刀,据大人们说那是架在绳线上晒的,干净还格外甜。那时是按一市斤地瓜干换五市斤地瓜的比例,待秋后地瓜成熟后,由粮食部门安排带拖斗的货车从市郊农村直接运到居民居住的街道上,天色晚了就用汽灯照着。粮店的工作人员核实粮证上有多少斤地瓜干定量后,和居民一起把成麻袋的地瓜搬到地磅上,过完磅后,居民再自己慢慢往家搬运。这期间,若有地瓜秧、土块、坏地瓜等,粮店都负责按实际斤数换给地瓜。这也是城市人一年一次的“地瓜收获节”。
若逢春节时,还会统一调节主、副食供应,比如每人增加供应三市斤富强粉,每人供应黄豆、蚕豆、江米、绿豆各一市斤,但这些要从每人定量中的粗粮部分按斤数相应扣除。食油方面,每人增加供应一市两香油、四市两菜籽油。除此之外,还按人口数或户数发放鱼票、卷烟票、酒票等。肉票每月都按每人半市斤发放,春节每人增发半市斤肉票。
因为全国粮油都实行定量供应,所以到外面食堂、饭店吃饭或到副食品商店买粮油食品都必须拿粮票、油票。正因如此,那时在外吃饭都是吃多少买多少,没有浪费粮食的。那时各省市自治区都印有自己的粮票、油票,跨省吃饭就要有全国通用粮票,所以全国通用粮票特吃香,而且每兑换10斤粮票需贴补一两油票,即使这样,一般到粮店也兑换不出来,粮店没那么多全国通用粮票。当时铁路、民航、海运、道路运输等单位外出作业人员多,粮店会给供应范围内的这些单位预留部分全国通用粮票,其他单位人员再兑换就很少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暑假,我去沈阳市二姐家度假,因不是住一两天,所以家里就想办法让我带了20市斤全国通用粮票,二姐接过后没说什么。但在我回家时,二姐让我捎回去50市斤全国通用粮票,还让我转告父母不要担心他们,父母操劳一辈子要吃饱有个好身体,这比什么都强。
到了八十年代,粮食调控不那么紧了,但因种种原因,还是有人需要粮票的。记得那时在县城河边的河滩上有个集市,因没有统一规划摆摊设点的位置,所以看上去有点乱,赶集的人倒是不少。那时用10市斤本省粮票就能在集市上换一把(10个)鸡蛋。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全国粮油供应制度的取消,粮油证已成为历史。现如今粮油证、粮票、油票以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布票、煤票、肉票、蛋票等已成为人们的收藏品。都说改革发展变化大,从各类票证的沉浮可窥见一斑。
静下心来,我们为生活在当今社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更应团结一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