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水库 周德宝摄
徐丙杰
诸城市共青团水库位于辛兴镇驻地东南,东岸是相谷村,西岸是淀粉厂等。水库由共青团诸城县第五届代表大会决议兴建,1958年4月2日动工,于当年5月底竣工。截流潍河水系主要支流百尺河齐沟至辛兴段而成,以防洪为主,兼灌溉、工业用水、养殖、生态等综合功能。水库总库容1130万立方,是中型水库。从水库西边斜坡来到坝顶,坝顶约五米宽,水泥铺成,小型车辆错车绰绰有余。这条大坝除了拦水,还为游客环库观光以及周边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靠水一侧是一米多高的石砌花岗岩贴面防浪墙,墙内侧有一座两层高的瞭望楼,是水库管理处的监管值班岗,也是提水用度管理处。它的底部有放水闸门和粗粗的管道,不锈钢护栏环绕四周,以及上下通道台阶。堤坝内侧是平整的预制混凝土联锁块护坡,坚固美观。
倚坝墙远眺近观,水库的如画景致尽收眼底。库内水波浩渺,云蒸雾罩;野鸭游戏,涟漪荡漾;鸥鹭翔集岸滩,岸芷汀兰,秀木茂盛。偶有几簇牛筋草之类的植物从护坡连锁块石窄窄的缝间长出来,同行者纷纷用手机“锁住”了一帧帧美妙的画面。
我们虽然没亲眼目睹辛兴百姓筑坝修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但从老一辈人口里,我们了解到:当时,全县万名团员青年和辛兴人民一起参加了水库修建工程,所以命名为“共青团水库”。他们撇家歇业聚集到这里,自带口粮工具,肩挑人抬、小推车搬运,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坝体主干工程,共计土方量15余万方、石方量6千余方。
那可是1958年啊,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内忧外患、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最困难的时期,毛主席却豪迈展望:“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翻身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新中国建设高潮,兴修水利就是其中一项建设项目,青年共青团水库就在这建设高潮中诞生了。
工程建成后,于1963年进行了续建,先是对上游部分坝段进行了护砌,后来又陆续进行了扩建、加固、完善,还增设了大坝自动观测系统,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功能也由单一的农业供水向工农业联合供水转变,承担着水库周边多个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及辛兴镇居民供热生产用水需求,通养着水库周边水源,维持着下游地下水的补给。
听父亲说,修水库时,他们吃饭是地瓜干当家,用的是铁锨、大镢等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工具,硬生生建成这么一座坚固的水库。当时,三公里的百尺河中游河道,人山人海,群情激昂,豪气干云天,那时人们称之为“万人大会战”,场面真可谓壮观!父亲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飞扬的岁月,语气有些激动,脸上满是自豪。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啊,正是我们的父辈、爷爷辈的艰难付出,甚至舍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才换来我们今天安逸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知感恩、不知满足,怎么对得起他们?
“我们到拦河闸处看看吧。”有人提议道。脚下的坝体游龙委蛇般伸向北边的拦河闸处,我们顺着它前去。走到最北端就是拦河闸坝,算是水库的首脑机关吧。溢洪道上面是交通桥面,下面设有五道平面钢闸门,10×6米营顶式。高架半空的廊桥式提升闸门操控室,由东西两座桥头堡式的两层楼房托起,是水库日常经营管理处。黄墙红瓦玻璃窗,不锈钢护栏很是气派。坝阴是坚固宽大的砼浇溢洪道,下方是格宾网填乱石消力池,缓解洪流的冲击力度,减轻水流对下游两岸河堤的冲刷。
望着眼前这风景如画的水库,根据库方的公开资料,辑录部分原始数据,我在想象中还原成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在享受着先辈的劳动成果。那份一劳永逸的红利,还将惠及到以后的子子孙孙。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