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诸城评论 > 恶搞安徒生的“黑暗童话”会塑造孩子啥价值观?

恶搞安徒生的“黑暗童话”会塑造孩子啥价值观?

2013-07-18 09:08:31 来源:转载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可网上流传着丑小鸭的另一个悲惨结局——成为了盘中餐。无独有偶,“睡美人”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阿拉丁神灯”成了阿拉丁为神灯出卖朋友……恶搞的“黑暗童话”遭到家长吐槽,专家却表示“也不必过于惊讶”。(7月17日《扬子晚报》)

经典作品与经典文化,代表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其文化品位和故事情节蕴含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它之于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体验,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源泉,塑造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与精神家园。经典童话之于孩子心灵的,是一样的向往,一样的美好,一样的怜悯和同情,在庄严的经典熏陶之下,会逐渐形塑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全社会都是如此,在对经典的敬畏中长大,就会自然形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然而,当恶搞无所不在,在读经典童话的同时,还有“黑暗童话”冲击着孩子的思维;在想到经典名著的时候,同时想起的是被颠覆的解读,至于会否“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虽然我们不必过于担心,但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却不能忽视。经典失去神圣,也就是历史失去庄严;结果可以任意想象,情节可以随便篡改,实质上代表着大是大非判断标准的模糊;这样也可,那样也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社会主流价值的无所适从。

文化是一条充满历史气息的长河,携带着价值观的遗传基因,滋润着一代代人的心田,在其奔淌不息的前行过程中,基因会新生,推陈出新不可避免,基因会变异,发生恶搞另说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文化本身的法则,更是自然生长的法则。但是,当恶搞经典成风,追求变成简单的感官刺激和娱乐至死,它的人文价值和教化功能就会逐渐丧失,人们就会在繁荣与混乱并存、狂欢与堕落同在的文化语境中,不自觉跟着感觉走、去过把瘾、去玩心跳。

如果恶搞经典仅仅是网友的偶尔为之,抑或是娱乐圈的偶尔奇招,我们大可不必惊讶与担心。即使在学术圈偶尔出现一两个“颠覆”者,也并非地球的末日。但问题是,现在社会恶搞之风与学者推波助澜合流,“孔子是丧家狗”,“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梁山108将里43位不是好汉”,“李亚鹏和谢霆锋是典型丑男”……恶搞已成一种社会风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随之而来的是,庄严的都去戏谑,崇高的就去贬损,庸俗的就无理找理去褒扬……一步步迈向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深渊。

面对“黑暗童话”,专家说经典童话讲的是“善”,黑暗童话流露的是“成人心态”,能接受的孩子看看也是一种认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总让人感觉怪怪的。“成人心态”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引导?以“黑暗童话”认知的孩子会怎样发展?专家的无语,实质是一种对经典的冷漠,是一种可怕的“价值中立”,是对专家文化历史传承担当的推卸。如果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因为缺乏明确引导而陷入判断、选择的价值迷茫,而这正是邓小平当年指出的“最大失误”。

经典是文学,也是历史。新解应该得到鼓励,恶搞却断然不值得提倡。恶搞经典,是今人的思想空虚;背弃历史,是在给我们自掘坟墓。面对恶搞经典的社会之风,专家的失语与冷漠,无疑是在为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助力,是在为社会灾难埋下伏笔。社会主流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作为社会主流价值源头的经典,更应该得到敬畏与爱护。对恶搞的“黑暗童话”,我们当理直气壮地说不,教育者应毫不迟疑地加以引导。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