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我与未曾见面的表兄李又罘的情谊

我与未曾见面的表兄李又罘的情谊

2021-05-21 10:47:27 来源:

     

李又罘的全家合影。


     

李又罘赠刘羽健的小说《红岩》,并在扉页题字。


刘羽健 口述 刘树福 记录整理


  我叫刘羽健,男,1926年出生于诸城西乡玉带村(现属龙都街道)。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3月,入军政大学贵州分校学习。同年9月,被分配到贵州省龙里县委从事宣传工作。1952年5月,由部队转业回到诸城,被分配到枳沟学校,担任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1980年8月,从吕标中心学校退休。 
  我自幼酷爱书法、美术,幼时即随本家二爷爷、清末举人刘之光(字山胡,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科举山东乡试第11名举人)及清末秀才刘鹿苹(刘之光之子)读私塾。二爷爷山胡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精于书法,经常教授学童们临摹颜真卿、赵孟頫的字帖、魏碑龙门二十品及芥子园画谱等。这对我踏进书法门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书画艺术的爱好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我在无意中结缘了一位书画家,他就是我从未见过面的表兄李又罘。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1963年春天说起。那时我们的国家刚刚度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着四个现代化胜利进军。上级要求学校搞勤工俭学,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这个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了许多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祖国建设伟大成就的民歌,学校里也流传着一些颂扬勤工俭学的民歌(包括儿歌),这些优秀民歌大多数发表在报纸副刊专栏上。各中、小学常用来作为课外语文补充材料,并鼓励师生仿作,踊跃往报刊投稿,一旦发表了,不仅学生本人光荣,同时也给学校增光添彩。 
  我那时在枳沟小学任教,我所辅导的五年级学生臧金来,把自己创作的一首题名《采饲料》的儿歌寄到北京《新少年报》编辑部,结果被刊登了。那首儿歌的全文是: 
  草儿嫩,草儿香,早起割一篮,放学割一筐; 
  一篮喂小猪,一筐喂小羊,小猪长得胖,小羊长得壮。 
  臧金来收到北京寄来的载有他创作的儿歌的报纸和稿酬,倍受鼓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件事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投搞的学生更多了。 
  令人欣喜的是,此事引起了老家是枳沟而常年在外地工作的领导同志的关注。过了没多久,我即收到了李又罘先生从长春寄来的一个邮件。打开一看,厚纸包裹着,内有一张《新少年报》,上面刊登着一些儿歌。我仔细搜寻了一下,内有臧金来创作的那首儿歌,儿歌下方注明了投稿人信息:山东省诸城县枳沟小学学生。由此,我猜测因为李又罘是枳沟人,必定是看到了报纸刊登了家乡学生的稿子,兴奋不已,于是按投稿人讯息上的地址发来了这个邮件表示祝贺。包裹里除了报纸外,还有李又罘先生用一张开三的夹宣画的一幅画。画的是居室的内景:一部线装书、一盏油灯、一把军号,号上系着一块红绸子,这些物件都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这幅画用笔精练,大有吴昌硕之画风。画的落款题词是:“发扬延安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学生!臧金来小朋友留念,一九六三年李又罘于长春。” 
  当我把李又罘先生寄来的报纸和他作的画送给臧金来时,他顿时高兴并激动地跳起来。稍微平静了一下心态,就对我说:“老师,我想写封信问候并向李又罘老师表示感谢,可我不大会写,就请您代劳吧!”这时校长过来问我:“谁是投稿学生的辅导老师和班主任?”我说我是。校长干脆吩咐道:“那就由你这位辅导老师代回感谢信吧!”我回信的大致内容是: 
  李又罘先生您好,很感谢您对臧金来的鼓励,您还在百忙之中给他画了画,他很喜欢,已经好好装裱收藏。请问您画中所画的景物含义是什么?如果方便的话,请您给大致解释一下,以便于学生加深理解。我是臧金来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家是吕标公社玉带村。希望日后加强联系。 
  感谢信发出不久,即又收到了李又罘的回信。信中说:“我的视力不好,常常是由父亲代笔。我父亲名叫李晋甫,以后你来信直接和他联系就行。我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抗日战争时期到延安的,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革命理论和绘画艺术。结业后又当了当地的新华书店经理。建国后调吉林省长春市任文化局副局长兼长春市文化馆馆长。回忆儿童时期,我也家住枳沟,是枳沟小学的学生,今见到家乡儿童的创作刊登了报纸,心情激动,所以作画祝贺,用以勉励后进。” 
  “至于画的内容,一部书代表了革命理论和毛主席著作,一盏油灯代表抗战时期延安的学习环境,那时候没有电灯,晚上点油灯开会、读书,勤奋而艰苦。现在画它,表示不忘过去,造福未来。那把军号代表长征和抗战时期的红小兵,十来岁的青少年不能扛长枪在一线冲锋作战,多用轻武器做战地副手,吹冲锋号,鼓舞士气,称作红小鬼,是连环画常见题材。”介绍到这里,他又再三嘱咐:“如果有其他知信的亲友,也盼望转告他们往来问询,加强联系。” 
  读了李又罘先生的信,我和我的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让我不禁感叹:李又罘不愧是革命圣地延安培养出来的忠诚而坚定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此后,过了不久,李又罘的父亲李晋甫就单独和我通信了。一次,李晋甫来信询问我:“刘同志,我从信里知道你是玉带村人,你村离着大七吉村只有五华里,我有一个姑母出嫁到大七吉,她有个独生女儿,是我的表妹,后出嫁到玉带村刘家,不知道是你什么人?”。 
  我回想了下,便写信告诉他:“李老先生,你所说的姑家表妹正是我的母亲,她于1961年冬天去世了。母亲在世的时候,曾与我说过,她的姥姥家是枳沟街姓李的,表兄就和你的名字一样。每次随母亲走姥姥家到街上玩耍,看见街上有东西阁子、有钱庄、有当铺。每月阴历的初一、初六、十二、十六、廿一、廿六有大集。那时五莲属于诸城地盘(五莲县成立于1947年5月),加上莒县人都来赶枳沟集。因为枳沟地区土地好,产量高,当地有个民谣:“金孙当,银枳沟,乔庄泊里好土头,踏着庙山看一看,王村坡里也不擅。” 
  经过我这么一介绍,与李晋甫的回忆情况正好切合,于是我们就默认了是远亲。我应该叫李晋甫为表叔,称李又罘为表哥。由此,我与李又罘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彼此之间的书信往来也频繁了。 
  不久,便有礼物互相赠送。我先画了梅兰竹菊四条屏送他,他觉得是用白报纸画的,说是没法装裱又寄了回来。信中还夹带了几张宣纸和国画作为回赠。画的构图属于花鸟题材,大写意,多是一棵松树、梅花上落着一只喜鹊或者八哥,或者是竹子石头等。题词迎合当时的政治口号“反对一切修正主义”“打倒反动修正派”等。下面则多写“枳沟小学留念”。李又罘寄来的画和学校报刊常放在一起,只可惜在“文革”前夕多数丢失,有一幅四尺宣对开的梅花,题词写的是毛主席词《咏梅》,由一位老师收藏起来。 
  李又罘后来又寄来了两本书赠给我,一本是《花鸟技法》,一本是长篇小说《红岩》,都是在扉页上用毛笔题了字。那本《红岩》的扉页题词是:“羽健同志,我们要为先烈复仇,踏着先烈们血迹前进!李又罘寄于长春,一九六三年七七抗战纪念日。” 
  另有一件值得一提的意外之事:李又罘有个侄女的孙女,名叫刘恒,家是枳沟二村,1963年在枳沟小学上四年级,她家里人和李又罘有通讯联系。有一次,她拿给我一张照片对我说:“我姥爷寄给我的封信中有一张照片,叫我转给您。”我接过照片一看,欣喜若狂,是李又罘和他的妻子、女儿在大街上闲逛的合影。背面写着:“羽健老师,我们走到大路上!又罘。一九六五年春节长春”。这张照片作为我与李又罘表哥友情的见证,连同他赠我的长篇小说《红岩》一直珍藏了下来。 
  此后,一直书信联系到1965年,由于工作调动,没有再和他通信,因而不了解他以后的情况了。 
  回顾我与表兄李又罘先生的交往,虽然终生未见面,只是短短几年的书信往来,但我从他的书信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书画知识,令我终身难以忘怀。和他失去联系整整五十六年了,我已经是个96岁的老人了,可每每想起,他的谆谆教诲总是在耳畔回响。我常常默念着:表兄啊,表兄!你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李又罘简介:
  李又罘,生于1908年,诸城市枳沟镇人,1925年进上海美专学习,毕业后回省内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抗战爆发,他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与施展、王景鲁在济南举办三人“无名画展”。1938年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及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新华书店经理和延安俱乐部负责人等职。1946年被派东北任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校长。次年他调任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兼东北展览馆馆长。1954年,任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吉林省美协主席;1960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晚年患眼疾,视力下降,仍挥毫作画,孜孜不倦。1976年病逝于长春,终年68岁。 
  李又罘早年学赵之谦、吴昌硕,后师法齐白石,深得白石艺术三昧。他擅画花鸟、紫藤,所作花卉、翎毛,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李又罘早期作品流传甚少,现在作品大都是解放后创作的。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