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勋红
从我记事起,家里盖锅、盖缸以及盛水饺用的盖垫都是母亲用高粱秸最顶端的细莛秆儿缝制的。
当春风把大地吹醒,春雨把土地滋润,泥土变得松软起来,种完花生玉米之后,母亲就会抽空在地边、地角还有没法用牛耕种的小块地里,种上一些高粱。
高粱出土后,幼苗十分纤弱,嫩绿中透着淡淡的黄色,就像营养不良的孩子,可怜兮兮的。
这时候就要去除草、清苗。高粱幼苗和草极其相似,我小时候总是认不清哪是青草哪是高粱,在手忙脚乱中经常错把小高粱苗当杂草给拔出来。每当这时候母亲就会心疼地骂我五谷不分,好好的高粱苗就这么糟蹋了。我自然不会干杵着挨骂,就跑开捉蝴蝶去了。
随着气温渐渐升高,植物快速生长。夏天的时候地里的高粱就长得比人高了,这时候我会指着它们得意地跟母亲说:“看,这一片都是高粱。我可不是五谷不分,我都认得呢!”
舒爽的秋风吹来,花生在地里还未觉察到,高粱便先羞红了脸,似一个喝醉酒的少妇,低垂着头东摇西晃的,在秋风中舞起了醉人的探戈。
这时母亲便拿好绳子和扁担,开始收高粱了。把高粱秸的最高一节用手折下来,捆成捆挑回家。母亲的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担上的高粱随着母亲的脚步一颤一颤频频点头,母亲黑红色的脸庞在高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黝黑发亮。
收回家后,先把肥硕的高粱穗用剪刀剪下,余下的秸秆部分要把外皮扒掉,剥去皮之后,柔滑细腻,像小孩子的皮肤,清爽可爱———这就是细长的莛秆了。
把莛秆一捆捆紧紧绑起来,放在太阳下晒干,只有这样莛秆才会更直。经过太阳的洗礼,莛秆由草绿色变成了黄色。
等秋收结束后,母亲就找出莛秆,按照长短粗细不同而分类。把最粗的用来缝馏干粮的箅子;二号粗的缝制盖锅的盖垫;最细的用来缝制盛放水饺用的或者方形或者八角形的盖垫。
缝盖垫(也叫钉盖垫)时,用大号针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细麻绳,先是把两根一组的秸秆大小头颠倒放在火炕上串起来,较长一点的放在中间,稍短一点的放在两边串成一片儿,基本形成一个圆形。穿完两片后垂直交错叠加在一起,再用细麻绳钉起来。缝好后,再选准中心点穿上针,用一根麻绳做半径,用菜刀沿着画出的圆弧把四围多余的部分削掉。这样操作下来一个盖垫就算做完了。
母亲缝制的盖垫针脚大小均匀,走线笔直,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她笑眯眯地看着盖垫,就像一位大师欣赏自己的作品。末了总是挑选出缝制得最好的盖垫送给亲朋好友,而自家使用的往往是有瑕疵的。
母亲常常教导我们说高粱浑身是宝,做人要像高粱一样,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
高粱可以碾米摊煎饼,没有加工的高粱还是喂牛、驴、马的精饲料,尤其是酿高度粮食酒的上好原料。高粱秸更是老百姓离不开的材料,用来烧火是上等柴火可是太浪费了,都不忍烧掉它,而是用它编成装粮食的粮囤。盖房子时高粱秆可以绑缚成长长匀称的把子,平铺在檩条上,抹上泥,坯上麦草。既顺水又防寒还不易腐烂。还可以用来夹篱笆墙,挡鸡鸭鹅狗,透光透风。
用高粱莛秆缝制的盖垫结实、耐用、绿色、环保、轻便。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用智慧创造出来的。
现在的盖垫品种很多,有铝的、不锈钢的甚至玻璃的、塑料的,尽管花样繁多,但是母亲还是会依旧缝制盖垫,我依然对母亲缝制的高粱莛秆盖垫情有独钟。这种盖垫散发着谷物的芳香,透着大自然的灵气。我怎会不喜欢呢?!
(作者地址:桃园区东夼村)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