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左二)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王尽美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填的调查表
刘培泉 臧家军
一向非常活跃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王尽美,在1921年底,突然销声匿迹,不知去向。迷雾重重,人们产生了诸多猜想:王尽美到哪里去了?是被捕?是遭暗杀?还是……尤其是王尽美的家人,更加焦急牵挂。
失踪
王尽美参加完中共一大回到济南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运动上。
1921年9月,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由山东党组织直接领导。王尽美是主要负责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一个公开的学术组织,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读书,举行报告会。该研究会还与北京党组织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保持密切联系。王尽美本人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外埠会员,他还介绍了李宝臣、胡信之、李青山等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利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一阵地,王尽美积极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他和邓恩铭把从上海带回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小册子提供给大家,又购买了《工钱劳动与资本》《列宁传》《俄国革命记实》《共产党的计划》等系列马列著作与大家一起学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读书活动使“更多的人知道了马克思,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随着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王尽美肩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他的活动领域已从学校扩大到社会,从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群众。他的工作范围从党内到党外,从党务到工运事务,千头万绪。他日夜奔波,呕心沥血地工作。为了避开学校的注意,他常常白天在校内学习和工作,夜间到外面进行活动。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自五四运动以来,省立一师以反动学监为首的几个人,原本就对王尽美闹学潮、写文章揭一师的疮疤怀恨在心,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现在见他行动秘密,又闻听他组织共产党,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苏俄,认为他是个“危险分子”,因此对他更加注意起来,恨不得马上找个借口把他开除。
但他们不得不考虑,王尽美学习成绩优秀,是一名在师生中具有很高威望、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学生领袖,一旦轻率开除,不但会遭到本校师生的反对,还会引起社会的声讨,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一直在暗中等待时机。
终于,他们抓到了王尽美的“把柄”。这年冬天,王尽美在学校壁报栏里,发表一篇题为《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对反动学监及其走卒,名为办教育,实为自己饭碗钻营的伪善面目,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揭穿了许多思想幼稚单纯的青年对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迷信。这大大触怒了学校,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立即撕去伪善的面纱,悍然把王尽美开除。从此,王尽美结束学生生活。
王尽美在年底神秘“失踪”,不知去向,在报刊上也见不到他的只言片语。王尽美到哪里去了?是被捕?是遭暗杀?还是……?顿时,在社会各界引起种种猜疑和担心。王尽美的家人更是焦急万分……
远行
1921年11月12日至翌年2月6日,英、美、日、法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解决战后太平洋及远东霸权问题的争执。共产国际为揭露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新的侵略扩张的面目,号召远东各被压迫民族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列宁倡导下,决定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同时,在苏俄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对这次会议极为重视。1921年秋,中共中央收到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局关于选派代表参加会议的通知后,立即派人赴长江一带和北方各主要城市,选派代表出席会议。
10月,刘仁静来到济南,与王尽美等协商选派出席会议的代表。经研究协商,确定王尽美、邓恩铭、王乐平等6人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山东代表出席大会。
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派出的代表团除共产党员外,还须有国民党及其他进步团体代表。显然,这次大会带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当时,国民党在山东的负责人王乐平,正准备动身去美国参加华盛顿会议。王尽美向他指出华盛顿会议的侵略性质和分赃性质,经过多次劝说,才打消了他的计划,争取他一道去了莫斯科。这次赴莫斯科开会以及会后的参观考察,给王乐平提供了一个学习苏俄的良好机会,这加速了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也为后来国共两党在山东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王尽美是以《山东劳动报》记者的身份参加远东会议的。为避开国内反动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王尽美等人在赴苏俄参加会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时值北方严寒的季节,王尽美等人购买了一批昌邑丝绸(昌邑丝绸以前在俄国是有名的畅销商品,很多山东商人做这个买卖),扮作小商人,出山海关,经奉天(今沈阳)到哈尔滨,经满洲里(在一家旅馆中找到了预定的联络点)入境,乘火车前往会议地点———伊尔库茨克。
当时,西伯利亚铁路虽然恢复通车,但路基不平,火车跑起来剧烈颠簸。火车没有煤烧,只能烧劈碎的木块,所以每次进站总要停十几分钟,加足木块再开车。由于动力不足,火车走得很慢,走了3天3夜才到达伊尔库茨克。在伊尔库茨克,当地政府、人民群众盛情邀请王尽美等人参加苏维埃大会、联欢会。苏俄人民的热情感动了王尽美等人,他们主动参加了当地正在开展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原定于1921年11月12日同华盛顿会议同时召开,但由于多数代表未能按期赶到,故延期举行。12月,代表们到达伊尔库茨克时,考虑到便于共产国际就近指导会议,以及各国代表到苏俄各重要城市参观等原因,大会改在莫斯科举行。
从伊尔库茨克转往莫斯科时正值深冬,气温零下三四十度。王尽美等人在这次出行中,不仅经历了生平未遇的寒冷天气,而且途中还有潜在的危险:当时苏俄刚刚平息反革命叛乱,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在远东个别地方,白匪高尔察克的残余还没有肃清,经常出没于铁路沿线,袭击火车,抢掠财物,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然而,苏俄人民的热情驱走了严寒,赶走了恐怖。王尽美想到这是去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而且是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会议,就毫不在乎气候和环境的恶劣,一路上和大家谈笑风生,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22年初的一天,列车驶入雄伟的莫斯科车站。在国际歌激昂的乐曲中,在飘扬的彩旗下,与会各国革命团体的代表受到隆重欢迎。
1月21日,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正式开幕。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主席台正中央是马克思的半身塑像;台额及廊柱间悬挂着用中、朝、蒙等文字书写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放东方劳动者”字样的巨幅横联。参加大会的远东各国代表148人,其中中国代表44人。大会由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宣布开幕。大会揭露了华盛顿会议的反动实质,交流总结了远东各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和经验,阐明了被压迫民族所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重大事件。
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和发言,王尽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执行委员之一,在大会发表的宣言上签字。中国代表团在报告中,专门介绍了王尽美等领导下的山东工人运动现状,指出:山东劳工会发行有《劳动周刊》,会员有500余人,山东劳工会是中国“几个较新的有实力的工会”之一。
列宁虽然因病未能出席大会,但他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在大会文献中得到体现。他十分关心中国的命运,大会期间,特别接见了中国代表团成员。列宁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列宁还询问了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勉励中国工人阶级,只要能团结其他革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前进,前途就无限光明。
2月2日,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大剧院胜利闭幕。大会前后,王尽美和其他代表一起,怀着憧憬的心情在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城市进行了参观访问。他们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历史博物馆和革命时代的地下工作纪念场所,还参观了帝俄时代俄皇的冬宫以及十月革命起义的总指挥部斯摩尔尼宫。
大会召开时,正是苏俄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内战刚停,百废待举,谁知又雪上加霜———1920年和1921年连续两年发生特大旱灾,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几乎绝产,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饥荒。此时,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全国上下吃的都是定量供应、掺加了糠菜的劣质黑面包。王尽美和代表团成员们在参观列宁办公室的时候,在列宁办公桌的抽屉里看到了这种黑面包。陪同参观的苏俄朋友介绍说:“列宁在紧张工作而无暇就餐时,就拿这种面包,一面吃,一面工作。他把吃剩的保存起来,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拿出来吃。”王尽美不仅感受到苏俄人民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而且感受到了伟大导师列宁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卓越风范。
尽管苏俄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但给大会提供的却是精粉面包,还有几种菜、汤。这使代表们深感不安,一再要求撤换。经过几番协商,最后决定:以代表团的名义写一个条子,将好的饭菜转赠给医院或幼儿园,而大家吃降低了标准的普通伙食。王尽美从这件事中,亲身体味到苏俄人民的热情好客,深切感受到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俄人民对弱小民族、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挚情厚爱。这使他对社会主义更加热爱,对侵略压迫他国人民的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会后,王尽美和部分中国代表团成员留苏进行了3个多月的参观考察。王尽美在工厂、商店、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和农村,看到了当时在中国根本看不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呼吸到了民主自由的政治空气。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诞生后,苏俄人民获得解放的喜悦,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劳动和工作的主动精神,以及克服困难、为建设美好生活所表现出的饱满政治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令他耳目一新,感奋不已。他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以满腔的热忱,多次同苏俄人民一道,参加被列宁誉为“共产主义萌芽”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他跟苏俄朋友学会了用俄语唱《国际歌》,三段歌词背得滚瓜烂熟。在各国代表团举行的联欢会上,他兴致勃勃地用中国乐器三弦,弹奏了中国传统乐曲《梅花三弄》,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他去苏俄时,为解除旅途寂寞,还曾随身带了一支短笛。有一次,他随代表团到莫斯科一个公园游览,被眼前的风光吸引,触景生情,悠然吹起短笛。笛声引来无数苏俄游人,他们情不自禁地拉着代表团的成员,随着悠扬的旋律跳起舞来。这象征国际友好的场景,像一幅游动的图画,跳跃在他的脑海,让他终生难忘。
王尽美通过出席莫斯科会议和留苏考察,受到了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巨大的精神鼓舞。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他不仅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从所见所闻中丰富了感性认识。这一切促进了他政治素质的提高,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让他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归来
年关临近,却多日不见王尽美的音信,王尽美的家人非常着急。王尽美的奶奶就急忙催促刘氏(王尽美的母亲)赶紧写信,让王尽美无论如何也要早早赶回来过年。
可是,信,一封封发出去,却都石沉大海……
春节一天天临近,全家人望眼欲穿,没能盼回王尽美的身影;春节一天天过去,全家人望穿秋水,也没能盼到王尽美的只言片语。眼瞧着家门口的迎春花开了,乔有山上的花草绿了,王尽美还是杳无音信。家人就开始担心起来:他会不会出事?这时村里也有了关于王尽美的各种传言,有的说他被学校开除了,有的说他由于闹事被关进了监狱。虽然不知道这些传言是真是假,但却把王尽美一家人给吓坏了,日夜提心吊胆、四处托人打听他的消息。
刘氏先去了李家北杏村赵锡瑶家,让他给在济南东来银行工作的四儿子赵寰赢问问王尽美的消息。
刘氏又走了十几里地,去村东南王家楼子王乐平家,去探听王尽美的下落。而此时,王乐平的母亲竟因见不到儿子的音信,牵挂过度而卧床不起。刘氏见状,就安慰王乐平的母亲说:“他们干的都是为国家的大事,他们不对家里人说,肯定有他们不说的道理。我们坐在家里等,不管谁家有了确切信息,互相说一声。”
说归说,刘氏只要一天见不到王尽美的来信,那颗悬着的心就一天也放不下来。她又想到相州街的王翔千。她知道王尽美与王翔千交往密切,也许能从他那里打听到些音信。她就回了趟后张仙村,让王尽美的婶子托人去相州打听……刘氏托人到王翔千家也没打探到一点关于王尽美的消息。
家里人半年多见不到王尽美的音信,都快急疯了。王尽美的母亲整天四处打探,妻子日夜思念,奶奶每天以泪洗面,竟然急出病,卧床不起……
王尽美从苏俄回国,迎接他的不仅是成堆的工作,还有家里写来的一封封来信。他边看书信,边感受着家人无限期盼之苦,心里不禁一阵阵难过。他感到心急如焚,恨不得立马回家!
可是眼前有许多紧急的工作需要他去做,他怎能离开?他只好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家里人他刚从外地回到济南,一切都好,让她们不要担心,等他忙完这一阵子就回家看她们。
王尽美回国后,积极贯彻大会精神,广泛宣传苏维埃,努力推进革命运动发展。许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老会员都曾回忆起他从苏俄带回书籍、图片和其他文献资料,回忆起他教他们唱《国际歌》的情景。他们说,《国际歌》这支无产阶级战歌,就是从王尽美教唱开始,在山东大地响彻云霄的。
为减少家里人牵挂,王尽美在参加党的二大之前,曾回故乡探亲。他告知祖母、母亲和妻子,这么长时间没回家和给家里写信,是去参加共和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了,为了保密,与会代表都与家人、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他跟祖母、母亲和妻子讲述苏俄人民的新生活,跟4岁的儿子王乃征讲苏俄幼儿园娃娃们的幸福,并把莫斯科之行的收获告诉亲友,把在苏俄拍的照片赠给家乡枳沟高小的老师,把这次开会用过的一床毛毯、一个铝制的饭盒送给表姐做纪念。可惜的是,至今照片均已遗失,只留下毛毯和饭盒,成为他留给世人的两件珍贵遗物。
至此,王尽美“失踪”半年多之谜才被彻底解开。参考文献:
(1)中共潍坊市委,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人之一──王尽美丛书《王尽美》(山东人民出版社)。
(2)李海涛编著:山东革命文化丛书──《王尽美》(中共党史出版社)。
(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诸城市委著:《王尽美传》(红旗出版社)。
(刘培泉系诸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党史研究科科长;臧家军系诸城王尽美研究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