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录甫 插图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是“党史开先卷”的革命人物、“红船精神”的典型代表。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本报特刊载王尽美的故事,学习了解他的革命事迹,传承他尽善尽美的革命精神。
“故事迷”仓囤
李小怡 李霞 李晓
1898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公历1898年6月14日),这天凌晨时分,大北杏村东南角地主“见山堂”的那片深宅大院,还沉睡在朦胧的夜色之中,它对面小胡同里的那家佃户屋里传出一阵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有女人激动地叫喊着:“生了,终于生了!还是个大胖小子!”。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王尽美。
这家佃户的主人叫王兴业,几年前为躲难,举家从后张仙村投奔到大北杏村,给地主“见山堂”家当起了佃户,并借住在这里。这三间低矮破旧的小土屋,原是“见山堂”用来喂养牲口和做仓库的地方。住到这里不久,王兴业与他的儿子王在升就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他的老婆董氏与儿媳妇刘氏。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王尽美的出生,让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与期盼。
王尽美满月这天,王兴业的大哥王兴文、二哥王兴隆和他们的子女也从后张仙村赶过来庆祝,这个冷清的小院里充满了久违的喜庆气氛。
吃饭时,王兴文问董氏,给孩子起了什么名字。董氏说:“虽说他爷爷与他父亲都不在了,但是他还有你们两个爷爷,还有好几个叔叔伯伯啊,孩子的名字还得由你们老王家人起。”
王兴隆就对王在善、王在贤、王在良他们说:“你们是他的叔伯,你们一起商议着起个。”王在善说:“我觉得咱们穷人家,只要家里的仓囤里有粮食,饿不着肚子,就满足了。还是叫仓囤最实在。”王兴文说:“我觉得这个名字好。”他又问王兴隆与董氏,“你们觉得呢?”董氏说:“只要你们觉得好就好。”就这样,仓囤就成了王尽美的乳名。
王尽美的母亲刘氏出身辉沟子村的一户贫苦家庭,她是家中的老大,从小除了干家务,还帮着母亲照看大了三个弟弟与一个妹妹。她经常带着弟弟妹妹到街上人多的地方玩耍,从那里听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晚上为了哄着弟弟妹妹睡觉,就把听来的那些故事讲给他们听。因此,她从小不但锻炼出了吃苦耐劳、善良忍让的品质,还心灵手巧、会讲故事。
王尽美虽然出生在这个贫寒孤苦的家庭里,但母亲讲的故事让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快乐。
在冬天漫长的寒夜里,母亲一边摇着纺车,一边给王尽美讲着劈山救母、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王冕画画等一个个故事。在嘤嘤的纺车声里,故事就像天上的启明星,启发着王尽美的想象;故事又像催眠曲,让他在哼唱中香甜入梦。
在月色皎洁的夏夜,王尽美偎坐在母亲的怀里,望着蔚蓝的星空,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母亲还指着天上的银河、牛郎织女星,给他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王尽美的思绪就随着故事漫游在无边无际浩瀚的星空中,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
他对母亲能讲出这么多的故事感到很好奇,就问母亲肚子里装着多少故事。母亲笑着说:“一肚子,两肋巴,脖子后还有一背褡。”
故事就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王尽美幼小的心灵,不仅让他的生活充满了快乐,还潜移默化地启蒙着他的心智。
随着他渐渐长大,母亲讲的故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了,他就去找村里的那些会说故事的老人讲。他随身带着把火镰,随手给讲故事的人点着烟。夏天在树荫下,冬天在南墙根;晚上在月光下,白天在村街头。凡是有人聊天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身影;凡是村里会讲故事的,都让他找遍了。他成了村里人人都知晓的故事迷。
六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领着他去枳沟赶大集。在集市的西北角有一个露天的说书场,每逢大集,那里就有说书唱戏的,说唱《响马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水浒》等大鼓书。
母亲在集上摆着摊,他就由姑家表姐郑明淑陪着在说书场听书。当他听了英雄侠客杀富济贫、为民除害的故事后,很受感动,就充满神往地对表姐说:“我长大以后,也要当展昭、罗成那样的英雄侠客。”表姐问他:“为什么要当英雄侠客?”他说:“可以保护穷人不受坏人欺负啊!”
每次赶集回来,他都要把集上听来的书说给村里人听。被一些人围着,显得洋洋自得,他一个小孩子,似乎成了村里的一个人物。母亲见状,就叮嘱他说:“你还是个孩伢子,许多事还不懂。你要学会多听少说,不要听了几天书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到处炫耀。”
王尽美听了母亲的叮嘱后,就不再在街头讲书了。当村里有人问他,又在集上听了什么新书时,他就忍着不说。那些人就说:“我们有故事都讲给你听,你却倒好,听了书,也不讲给我们听!这太不够交了。”有人还诱惑他说:“只要你说一段,我们就每个人都说一段。”于是乎,讲书的欲望就开始在他心里蠢蠢欲动了。他对那些人说:“我要是真讲了,你们可不要赖账啊!”有人指着坐在墙根的一位白胡子老人说:“有老爷子在场,谁敢撒谎?”
那位老人是村里有名的故事篓子,讲起老事来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王尽美从他那里听了不少故事,对他十分崇拜。他望着老人,想他能表个态。老人只是捋着白胡子笑眯眯地看着他。
“你快讲吧,我们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还不相信!”有人催促着他。王尽美再也按耐不住了,就迈出人群,先给自己说书亮出个场合来。就有人取笑说:“你们瞧,仓囤他人不大,架步可不小。”王尽美也不在意,又摆出说书的架势。有人赞许说:“看起来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王尽美先提了提嗓音,然后学着说书的把拳一抱说:“各位看官,这回书要说的是‘狸猫换太子’。”他就有板有眼地讲起来,越讲越投入,当讲到刘妃与总管郭槐狼狈为奸,一起谋划着如何用狸猫换太子时,他竟然气愤得两眼怒睁,咬牙切齿。当讲到包公巧使计策让郭槐供出了真相时,就眉开眼笑、神情激昂起来。
那白胡子老人在旁听罢,忍不住大声叫好道:“讲得好!有王敬亭的风范!”
有人就问老人说的是哪个王敬亭?有个五十多岁年纪的人就说:“就是在‘见山堂’家干活的那个王瘸子啊!”
“就是那个平日里寡言少语的像木偶的王瘸子?他还会说书?”众人听了都不相信。那人就说:“王瘸子之所以平日里不说话,是因为他年轻时犯过事。”
众人就好奇地问犯过什么事。
那人刚要说,白胡子老人咳嗽了两声提醒道:“莫在人后论是非!要是让‘见山堂’家的人听见了,看你不得挨一顿骂。”
那人不再言语了。他知道,王瘸子与“见山堂”是本家,他们老王家都很忌讳这件事,把它视为家族的奇耻大辱。
王尽美却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人对王尽美悄声说:“王瘸子的事,你回家问你奶奶就知道了。”
这就引出了一段“王尽美放羊”的故事,在此暂且不表。
王尽美对故事真是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王明阳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痴于物,而成于心。”正是由于王尽美对故事的这种“痴”劲,才让他能够遨游在故事的王国里,接触到了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接触不到的智慧与快乐。在物质上,他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
(摘选自《铮铮乔有看沧桑———王尽美的故事》)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