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清书
按:作为土生土长的诸城人,对家乡的文化有多么热爱?日前,热衷诸城文化研究的文学爱好者对苏轼在密州写的四首词作了进一步解读,配以“最美轮椅姐姐”刘晓清的书法作品,两位诸城人用文学与书法的碰撞重新诠释了苏轼的密州词,更好地解读了诸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的家乡诸城古称密州。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太守,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担任太守。
密州,堪称苏轼政治生命真正开始的地方。
在密州两年多的时间,他“灭蝗”“祈雨救旱”“治盗”“救治弃婴”……治绩斐然。治事之余,他的创作生涯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密州先后创作并得以留世的诗词共计200余首。如果说像他自我评价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么“问汝平生诗词”,密州应是首推之地,可以说“密州黄州杭州”。
密州,因了苏轼,由“备员偏州”“寂寞山城”转身为“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文化古城,在中国文化史上大放异彩至今。
苏轼在密州创作的诗词中,不乏上乘之作,其中有四首,姑且称之为“苏轼密州词四首”,集中表达了其对妻子的爱、对兄弟的情、对故土的思、对国家的忠,深刻展现了他厚重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夫妻之爱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了亡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年、冠绝古今的悼亡词。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成婚。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王弗温柔贤惠,明事理,与词人情深意笃,只可惜在二十七岁时便早逝而去。对此,苏轼心中的沉痛是难以言表的。虽然相继有王闰之、朝云陪伴左右,但对结发之妻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沉。苏轼初到密州,精神落寞。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妻十年忌辰之日,苏轼思念之情愈深,悲伤之感更浓,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梦中与之相遇也在情理之中。词人用平实的语言记出梦中相遇的情景,相顾无言,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夫妻之爱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仍不免让人潸然泪下。如此一首悼亡词,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苏轼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丈夫。
手足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苏轼登上超然台饮酒赏月,不免对景生情,写下这首被称之为中秋词之最的怀子由词作。中秋节是家庭团圆之节,此时此刻怎能不对月思人?词人想起了分别七年、今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自己一直在学业、生活、为官等各个方面关心呵护弟弟,可谓无微不至。兄弟二人,自小一起读书,一起赶考,一起高中进士……虽同朝为官,入仕后却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从“风雨对床”的约定到乌台诗案“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从愿为救赎兄长而自愿罢官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兄弟两人手足情深至死不渝。此词开篇即点明想念弟弟,当真是情之至、思自来、意益深,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位如师如父的兄长。
故乡之思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暮春,寒食节之后,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密州满城烟雨,触动乡思,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思乡之作。寒食过后,正是清明,按风俗应当返乡扫墓,祭奠先祖。但苏轼公务缠身,只能在千里之外遥望家乡,欲归而不能的矛盾心情只能自我排解,把那一抹乡愁深埋心底。从词中体现出他超然物外、自我解脱、忘却烦恼的旷达思想,处理好大家与小家、公与私关系的积极态度,应趁大好年华奋发进取、实现“致君尧舜”的宏大愿望,不难看出苏轼是一位优秀的文人士大夫。
报国之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去常山祈雨,归途会猎于常山脚下的铁沟,兴致之余写下了这首借出猎表达报国之志的千古壮词。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豪气干云,一扫“词为艳科”的萎靡之风,可以说改变了词的功用,提升了词的意境,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词中,苏轼为自己勾勒出了一个英武豪迈、策马挽弓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甘山城寂寞偏安一隅、甘愿带兵出征报效国家的迫切心情,展现出苏轼是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立志报国的地方官员。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优秀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从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家庭家乡、对社会国家的真挚情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不论鸿飞何地、身居何位,他都尽职尽责、一片赤诚,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家国情怀的涵养厚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善于从古代优秀知识分子身上汲取营养,做到兼收并蓄、知古鉴今,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天涯号角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