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老家的街

老家的街

2020-12-25 11:23:23 来源:诸城新闻网
郝洪喜


  俺老家那个庄,共总三百来户,坐落在贾悦附近,是一个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好地方。 
  可爱的老家,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村庄的整体面貌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且不说整齐划一的民居、村庄内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化绿化和水电气暖的普及与提高,也不说村后美丽的潍河支流和庄前壮观的青兰高速,只说承载家乡父老出出进进的那十几条大街小巷,就足以使我对出生在这里倍感自豪和幸运。 
  改革开放之前,村内街道窄而不平,呈现在人们视野的东西,有老街道、老胡同、老住宅、老水井,还有一些老牛、老驴、老碾、老磨、老农具和老家器。 
  全村呈正方形,四周坚固的高围墙皆由巨石垒砌,整个村庄俨然一座大堡垒。东、西大门建于中轴主街两端,另有两个小门坐落在南北主街两端的围墙之下。十字大街加上横三竖四的胡同,犹如一个大棋盘,经纬交错,横平竖直,进出无阻,来回便捷。 
  古老的街巷,自然比不得现代城市规范,有名无号,名字叫法也不统一。同样一条南北街,住在东边的叫西街,住在西边的称东街。对东西街的称呼,又有所不同,住在南边的称后街,住在北边的叫前街。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街面,所有街巷两侧,自古就不栽树,更不允许沿街住户堆粪、放土、垛草。笔直的主街,虽不很宽,比之狭窄的小胡同,倒也宽阔、豁达和敞亮。 
  街上没树,并不影响全村的绿色之美。各家各户的院子里,绿树成荫,花香浓郁。无论谁家,都是三季有果,四季有花。春樱、夏杏、秋梨,冬枣等果树,比比皆是。爱喝茶的,房前屋后栽上一棵大茶树,就等于在院内建了一个自产自销的绿色茶厂。 
  村内设立的“井”字形主街,不光方便村民走路用,很多时候,还起着行政区划的作用。当年成立生产队、治安联防划片和村民小组分界时,就是以街为线划分的。以街为界,好处很多,一是简单明了,二是方便易记,最主要的是便于集中和分散。 
  整个村内,除四条大街外,还有十几条胡同。胡同有长有短,住户不一,少的一两家,多的五六户。胡同的宽度不及主街一半,多在两米左右。但常年住在胡同里的人家习惯了,并不嫌窄巴,甚至觉得比住在大街上还好。要问好在哪里,他们会说:主要好在安全、僻静、严实、幽雅等几个方面。 
  听老人讲,建村之初,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并没有胡同。一个户占着一大片宅基地,以备后人使用。随着岁月推移、儿孙渐多,空地大部被住宅占满,只留出很窄一溜做过道,这才形成了一条条胡同。所以,在一个胡同里居住的,多为一个氏族后裔。 
  一个胡同里,房屋院落的设计基本一个模式,鲜有别具一格。正房四间,两头房屋,留出一间用做仓库。一进大门,是影壁墙,影壁墙一侧,建有一个圈棚。当然了,正常情况下,像石磨、水瓮、土囤、鸡屋、猪圈等附属物,一般都不缺。 
  胡同里的景致与雅兴确实与街不同。不管住有几户,有血缘和人缘这两条线连接着,好多时候如同一家。大人之间生活互帮,劳动互助,隔三差五坐一块碰碰酒盅、品品茶香。孩子们则上学一起,玩耍一块,赶集上坡不拆群。一家包水饺、煮粽子、抹煎饼、馇小豆腐,几户分享。一个孩子胡同外被人欺负,所有胡同内的孩子齐心合力帮着讨公道。对惹事生非的孩子来说,胡同,算得上是一个藏身之地和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假如哪个愣小子胆敢侵犯胡同,不用大人出面,只要小主人一声令下,一条镇守半截胡同的大狗,就能第一时间将其赶走。 
  我家就住在一个半截胡同里。不同的是,住的两户人家并非同姓。但相处得一直很好,亲密程度不差起一姓人。 
  两家的孩子,不分你我,常在门里天井和门外胡同里一起玩耍,打瓦、蹦钱、跳方、赶猪、踢毽子……啥都玩,玩得都很迷。玩渴了,离谁家门口近就跑进谁家,水瓮里逮上半瓢,像喝自家的水一样,灌得饱饱的。有一次,我在西邻家捧着水瓢喝水,猛地打了一个嗝,水洒了一身,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老家的街和胡同既像一条条旺盛的民生之根,深深扎入人们心底,千年常盛不衰。又像一根根网络情感的纽带,将几百户人家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老的街才被势不可挡的村改大潮卷了进去,经过一番激烈荡涤,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老街旧巷,悉数退出了村街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横十竖八两端都可直通村外大路的街巷。每条街都用水泥硬化,两侧间隔镶嵌着明亮的路灯、挺拔的国槐和美丽的百日红等,而臭烘烘、滋生蚊虫的排水管道,全被深深埋在了地下。 
  街面管理采取门前三包与专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卫生状况始终保持良好。说起新街,“三个一样”,成了每个人的口头禅。即:夜间跟白天一样明亮;雨天跟晴天一样好走;副街跟主街一样畅通。比之过去的老街旧巷,人们都说:比过去好了八个码儿。 
  村街大整容之后变得比以前好看多了,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日趋靓丽。“文明村”的大牌子一直镶在村头,宽敞硬化的新街,成了家乡父老奔向美好生活的金光大道。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诸城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知晓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