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喜
以前,传统的条编筐子,能帮助主人做很多事情。割草剜菜,样样顺手;装瓜盛果,无所不能。即便主人让做装土、盛粪之类的脏活重活,任劳任怨的条筐,也能顺顺溜溜担当,从不推卸责任,更不喊苦叫累。
条编筐子在庄户人勤俭持家的奋进之路上,算得上是诚实可靠的忠厚伴侣。
四十年前,家乡盛产编筐用的棉槐、菈条和杨树、柳树、苹果树枝子。这为众多社员自发学习编筐结篮有了原材料上的保证。
我学编筐,始于1966年秋后,当时,我刚满17岁。在这之前,我曾多次看过别人编筐,觉得编筐没什么巧气,保准一学就会。可拿起编筐的条子,实际操作一番之后,方知“看花容易绣花难”的俗语,同样适用于编筐。
实践证明,真正要把筐子编得像模像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编好筐,除了有好条子以外,作为筐的编造者,起码还得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手劲。编筐如同老娘们纳鞋底、上鞋帮,得使劲用手拉才行。手劲用小了,就拉不紧条子,编出的筐也就不结实。
第二,要有心样。“心里没谱,打不了锣鼓”。编筐的人,心里没个筐样,就好比盖楼、造机器没有图纸,编出来的筐既不好看,也不好使。
第三,要有悟性。“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怎么编快当,怎样编省料,如何编得更为美观实用,这些诀窍,请教老师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得靠自己在反复实践中用心去把握。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在编筐的各个环节中,编筐底和缠筐把子相对容易些,最不好掌握的,是筐子主体的形状。尤其是长方型筐子,从筐子主体到筐子上沿周边,既不是方,也不能圆,上不等高,下不等边,是编筐路上最难逾越的一个关口,两头的高度、宽度、弯度、弧度能否匀称相等,全凭自己的心样、眼力和手艺来控制。如果功夫不到家,势必会出现两头大小不一、宽窄不均的情况,难看得很,拿出门去用,肯定会惹人笑话。
那些年,生产队年年分不少绵槐条子,加上我自己出去割些杨树或果树枝子,堆了一天井。守着这么多编筐的材料,我不光编了若干圆形的团筐和长方型的长形筐子,还编过不少篓子、“囤脚”、粪篮子和盛放食品用的笸箩子。
我所编的筐篓和其他用具,头一年编得别别扭扭不像样,达不到“出口”集市和馈送亲朋的标准,只好全部内销———自家用。
从第二年开始,编得差一些的仍然作内销处理,相对好一点的,通过“友好外交”途径,无偿送给亲戚朋友使用。尽管赠送的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可在亲戚朋友眼里,像是无价之宝,整天价夸我心灵手巧。
所以,我们说,在当时别样的岁月里,依靠和使用别样的动力,展示自己别样的人生风采,不管人生的脚步往前走了多少年,回首一望,在尘封的人生之路上,没有留下后悔和遗憾的东西,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能照耀后人前进的闪光亮点。或许,这就是我在感悟人生方面最大的满足和欣慰。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臧克家诗歌研究会副会长)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