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照祥
童年时期,虽缺吃少穿,文化生活却丰富多彩,白天玩打茧、跳房、赶猪、踢毽子等各种游戏,夜晚除了伙伴们自行组织活动外,还有电影、戏剧等文娱项目,童年的夜晚从不寂寞。
吃过晚饭,放下碗筷,便兴冲冲跑出家门。玩得最多的是“撞网拿鱼”,借着月光,伙伴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向里一凑,再用力外挣,挣开处两人俱下,依此下去,所剩最后一人为胜利者。为抓得牢固,一般是相互抓着衣袖,有的都把袖缝撕裂。此项游戏费力较大,结束时即便是冬天也汗津津的。由于玩得兴奋,回家后也难以入睡。
“打夜仗”是一项危险的游戏。村南村北或东村西村分别组织一帮人,形成两军对垒阵势,人人手握石块,以便相互攻击对方。两支队伍相隔很远,站在原处扔石头是相互够不到对方的。一开始,总是有一方扔出石头,试探性引诱对方出击。大家都知道,石头是不长眼的,尤其那时没通电,黑暗中无法躲避,石块落在脑袋上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因此谁也不愿主动攻击。时间久了,沉不住气的个别人就怀抱一摞石块打起了冲锋,石头一块接一块地扔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随着冲锋者越来越近,对方人员节节败退,逃之夭夭。其实,打夜仗的双方并不是有矛盾有过节,只是打破黑夜沉寂、活跃文化生活的另类方式罢了。
看一场电影大约需等待个把月。放电影的当天上午,人们就奔走相告。电影剧目多是“战斗片”,从一听说就盼望着快快黑天,兴奋得无心上课。太阳落山前,放映人员开始挂幕布,放了学的学生们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匆匆跑到幕前用石块垒线“抢占地盘”。夜幕降临,随着磨电机的轰响,放映处电灯亮起,期待中的人们在黑暗中乍见光明,一片灿烂的笑脸,并伴有欢呼声。接着幕影试投,借着亮光,调皮的孩子们纷纷伸手投影,唧唧喳喳,把个放映场闹得沸沸扬扬。电影开始放映,老少爷们随着剧情喜怒哀乐,度过一个难忘之夜。除了在本村看电影,我们还不辞辛苦跑到邻村看。等看完片子到了后半夜。冬天冷,看电影受罪,脚冻得像猫咬,回家后躺被窝里半宿暖和不过来。
曲艺戏剧看得比电影少,一般在场院空阔处演出,掌上汽灯,夜如白昼。耍杂技的多是外地班子,表演的“吃针”“吐火”“走钢丝”“顶大缸”等节目触目惊心,精彩至极。戏曲表演都是本地团体,上至县级,下至村级。表演曲目有《杜鹃山》《平原游击队》等革命样板戏,以后陆续演出“老戏”。最难忘的是村里自行组织演出的《小姑贤》,二姐出演李氏女,父亲、大大拉胡琴伴奏,我骄傲地都忘了看剧情表演,现在想起来还是自豪。
童年的夜晚,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作者单位:舜王街道箭口初中)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