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历史拐上了另一条轨道—诸城新闻网 
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假如历史拐上了另一条轨道

假如历史拐上了另一条轨道

2020-12-18 15:59:12 来源:新华网
  网上有一个段子,说世界历史都是因为《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道丘处机路过牛家村而走到了今天。如果丘处机没经过牛家村,完颜洪烈就不会遇到包惜弱,郭靖和江南七怪就不会到蒙古,铁木真就死在别人手里了,蒙古铁骑就不会西征。南宋也不会灭亡,中国就会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这个段子很好玩,早年间,罗素也讲过类似的段子。 
  罗素在他的文章里说,如果亨利八世没有爱上安妮·博林,美国可能就不会存在。安妮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亨利与她的婚姻遭到罗马教廷的反对。如果英国不和罗马教廷断交,就会承认教皇把美洲赐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做法。如果英国还是一个天主教国家,那现在的美国就还是西班牙殖民地的一部分。按照同样的思路,罗素说,工业革命缘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缘自伽利略,伽利略缘自哥白尼,哥白尼缘自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缘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缘自突厥人移民,突厥人移民缘自中亚的干燥。因而,寻求历史原因的根本在于研究水文地理学。 
  历史中的偶然因素,到底有没有可能改变历史呢?有一个非常严肃的学者,尼尔·弗格森,主编了一本书叫《未曾发生的历史》,写了一篇很长的导言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一共有九个章节,历史学家讨论了九个历史假想,如果纳粹德国在1940年5月入侵英国,那会怎样?如果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那会怎样?假想一下,党卫军的军官站在大笨钟下面,步行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军的坦克开进詹姆斯公园,向白金汉宫逼近。这样的画面非常刺激。有时候,我们假想历史,必须借助一下地标性建筑,非常熟悉的地标性建筑,被敌人占领了,能让我们立刻体会到那种巨大变化。 
  严肃的历史学家写历史的时候,也会偶尔运用一下这个手法,比如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其中有一段提到,如果公元733年,法兰克王国没有打败阿拉伯人,那会怎么样?吉本这样写,“从直布罗陀到卢瓦尔河谷,胜利的行军路线增加了1000英里。走两次这样的距离就足以把阿拉伯人带到波兰边界和苏格兰高地,同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相比,莱茵河的运输条件要好得多,阿拉伯舰队可能不经什么海战就驶进了泰晤士河口。如果真是这样,今天牛津大学教授的应当是《古兰经》,其讲坛会被用来对一个行过割礼的民族示范穆罕穆德启示的圣洁和真理。”这是吉本的原文,他提到卢瓦尔河谷、苏格兰高地、莱茵河、泰晤士河,这都是很有名的地方,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会假想,阿拉伯的舰队要是攻进了泰晤士河,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吉本给出了一个假想的场景,牛津大学的讲坛,教授们讲的东西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情景,历史学家吉本只是在这里幽默一下,但是,我们忍不住会想,如果真是这样会怎么样呢? 
  《高堡奇人》中有一个段落,写鲁道夫·魏格纳回到柏林,被党卫军控制,他坐在小汽车上思考,“即便戈培尔博士被推翻了,蒲公英计划被取消了,那又如何?他们仍然存在,那些黑制服警察,那些纳粹党徒,他们还会在其他地方作恶,比如火星和金星。这就是人类生活的可怕困境,无论世态如何发展,全都是深重的罪孽。为什么还要抗争呢?为什么还要选择呢?如果所有的选择都是同样的结果。在另一个世界里,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更好一些。那里善恶分明,不像我们这里,善恶混淆在一起,辨别不清。在一个理想的世界,成为有道德的人非常容易,做正确的事也毫不费力,因为那里是非分明。”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好的世界呢?我在这里要引用一句俏皮话,“也许上帝最喜欢用虚拟语气谈论自己的世界,因为上帝创造世界并且暗想:这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啊。”这句俏皮话来自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作者是奥地利的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开头部分,提出一个概念叫“虚拟感”,书中是这样说的———假如存在现实感,那必然存在虚拟感。有虚拟感的人,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人想解释什么事,他就会想,事情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虚拟感是一种能力,能够料想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不把存在的事物看得比不存在的事物更重要。虚拟感是一种神性的东西,饱含着还没萌生出来的上帝的愿望,它不会接受现实的打击,而会把现实当成一种虚构。 
  我们都是有现实感的人,对时间空间都会有很真实的感受,至于虚拟感,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看了电影《钢铁苍穹》,看了《太空漫游2001》,看了《黑客帝国》,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了不起的一种假定啊。然而,《没有个性的人》所说的虚拟感,都是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 
  我们来看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这个章节叫“人们为什么不编造历史”,乌尔里希坐上了一辆电车,他想,1913年到1914年这段时间,发生了好多事,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可两年前五年前也是动荡的年代啊,但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只有模糊的记忆。我们的历史,从近处看,就显得凌乱和不可靠,像一块烂泥地,最后却有一条历史之路从这片烂泥地里走出来,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来自何处。乌尔里希坐在电车里,忽然有一种“给历史充当材料”的感觉,这让他很气愤。他坐着的那辆电车,摇摇晃晃的像是一台机器,里面坐着的人,总重量大概有几百公斤,他们在这台机器里被来回摇动,要用他们来制造未来。一百年前,可能也有这么一群人,坐在一辆马车里,摇摇晃晃地,被当成历史的材料,一百年后呢?可能还有一群人,坐在机器里充当历史的材料。乌尔里希对这种无能为力的逆来顺受,对困惑的同时代人,对几百年来的唯唯诺诺实则有损人的尊严的盲目顺从感到气愤。他下车,走完了后面的一段路。 
  我们再想想,丘处机过牛家村会改变历史吗?希特勒被维也纳的艺术学校录取,就没有二战了吗?我们想想,这世上活着的亿万人,还有这世上已经死去的亿万人,他们都是用来给历史充当材料的吗?这就是人类生活的可怕困境,并不存在一个更好的世界,并不存在一个更理想的世界。在我们展开想象的时候,也总喜欢假想,有一个更糟糕的世界,我们庆幸自己还没有沦落到那个更糟糕的世界中。 
  苗炜 
  来源:新华网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