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广弘
阅读在书本上,才能让人思考。智能手机的盛行,让人们进入了读屏时代,而这个读屏时代从酝酿肇始到发展盛行也不过十来年的光景。之前,我们的阅读生活并非如此。
过去许多人都是读书的,无论是忙于案牍、处理政务的行政干部,还是汗流浃背、谨慎操作的工厂工人,或是头顶烈日、耕作田间的农村农民,抑或是茁壮成长、努力向上的青年学生,闲暇之余都是读书的,那个时候人们思想单纯,没有太多的物欲渴求,没有太多的复杂选择,生活比较单调,而书籍可以滋养心性,人们总是想在书里找寻一些精神满足。四大名著是颇为经典的,革命题材则是共同追捧,到后来出现的茅盾文学奖系列更是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人间的真实。于是乎,魏巍、高玉宝,这样的名字让我们怀念往昔,致敬革命;刘心武、张洁、路遥等许多优秀的作家叫我们反观自我,斟酌生活;贾平凹、莫言、刘震云等时代的记录者和纪念者使我们思考历史、洞穿人性。
读书是一个时代的面貌,也是一个时代的风气,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尤其读文学作品就像家常便饭,就像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许多人读书为了提升自我修养、为了装点自我门面,为了改变自我处境,不管怎样都是潜心静思、沉下心来读书。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似乎都变得匆忙。在苦闷之时、彷徨之后,大多数人选择精神慰藉是另一番光景———读杂志、读期刊。有文学情怀的大多会选择《十月》《收获》这样的重量级期刊,没有过多闲暇的便将《读者》《青年文摘》作为手中卷、枕边宝,还有一些人们不忘国际视野、人间冷暖,《南风窗》《看天下》《共同关注》正逢其时,迎合了他们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杂志、期刊可以短、平、快地进行阅读、缓释自我、审视自我、重构自我,是对传统阅读的继承、发展和变革。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智能、网络平台、微信对话等不断推出。特别是近些年,小视频的出现、朋友圈的互动、直播的热闹、抖音的疯狂,让人应接不暇,读屏时代应运而生。对比此前的任何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铺天盖地,手机须臾不离,起床时、用餐后、休息前,都会看上一看,刷上一刷。看看朋友圈里的悲欢离合,读读公众号里的心灵鸡汤,学学App里的各种知识,尽管很多时候就是短暂片刻,也总会叫人感慨良多、深思许久。
读屏的时代不同于以往,是科技的发展、生活的便捷,让我们有了新的阅读选择,有了新的精神加餐。尽管在读屏的过程中,会发现屏中之物良莠不齐叫我们喜忧参半;尽管在读屏的过程中,会感觉网络世界无边无际,很多信息叫我们真假难辨。但是,时代的发展毕竟是多元并举,阅读的沉淀毕竟是甄别选择,只要带着一颗清晰之心、一颗澄明之心、一颗渴求之心去阅读、审视、回味、积淀,不管是读书、读刊还是读屏,都必将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成就的阅读。
(来源:学习强国)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