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秋天的色彩

秋天的色彩

2020-10-26 09:10:29 来源:诸城新闻网
刘景森


  夏天渐渐远去,人们告别了无处躲藏的闷热和猝不及防的雷雨,告别了单一乏味的葱绿和令人心烦的蝉鸣。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丹桂飘香的秋天,我喜欢她的多姿多彩,我喜欢它带给老农们的丰收喜悦。 
  秋天是湛蓝的。 
  秋风拂面,碧空如洗。我喜欢秋天这天空的颜色,湛蓝,纯净,即便偶有白云飘过,也可给人无限遐思。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动画片,仰望蓝天白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出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有牛郎织女,有嫦娥奔月,还有游龙潜水。 
  秋天是金黄的。 
  国庆节,多恰逢玉米收获季。往常寂静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灰暗的大街小巷或场院转眼间披上了金黄色,鲜亮得晃眼,那是玉米特有的颜色,那是丰收的色调。小时候,对玉米的印象颇为不佳,一日三餐以红薯、玉米为主,磨煎饼、烀饼子、蒸窝头,鲜有白面馒头可吃,玉米面饼子,糙而难咽。玉米和地瓜干混在一起的煎饼,也不像现在的小麦玉米搭档摊的煎饼那样可口。偶有手艺老头儿在村口支起家伙什,“砰”的一声山响,一锅爆米花出炉,抓一把放在嘴中,咯嘣响中口齿留香,这才对玉米的印象略有改观。 
  老家称玉米为棒槌,东半天叫棒子。孩提时代,收获玉米的季节,我们小孩子只负责掰,尽管闷热、刺挠,但与父辈们刨玉米秸秆,往场院里运送玉米相比,着实轻松不少。随着科技的发展,运送玉米的工具在不断升级,由最初带篓子的小推车,发展为驴拉地排车,现在已被手扶拖拉机代替。 
  运回场院后,剥玉米皮就成重头戏了。白天去坡里收,晚上在家中剥。月光皎洁,偶有蛐蛐在低唱浅吟,在房前屋后、场院路旁,一家人围坐在玉米堆的四周,东家长,西家短,边聊天,边干活,其乐融融,时间倒也不难打发。有时,母亲为了调动我们兄妹三人的积极性,每人分上一小堆,说谁先剥完谁先睡觉,这种激励机制的确相当奏效。 
  父母一直尽着农民的本份,侍弄着一亩多地,一茬冬小麦,一茬秋玉米,直到去年,才在我们劝说下把地给了二舅种着。秋天,收获的季节,父母虽不用到田里受累,但二舅把玉米运到我家门口的大街上,父母依旧像对待自己的庄稼一样,剥着皮、翻晒着,望着一地金黄的丰收景象,怅然若失,但还是真心替二舅高兴。 
  秋天是洁白的。 
  我的老家位于诸城的西北乡,过去是有名的产棉区,大包干后,家家户户理整着几亩棉花,指望着丰收后换俩零花钱贴补家用,顺便攒点成色好的棉花,弹成棉絮,保存着备用,待到儿女成亲时,絮几床新棉被,作为结婚的必备物品。 
  白色的棉花并非真的是花,而是它的果实,棉花开的花也是娇艳欲滴的,整个南岭变成一片“花海”,面对美不胜收的景色,庄户人却无心观赏,只盼着快快摘拾棉花,改变一下窘迫的日子。棉花成熟的采摘季,整个南岭,一望无垠的是耀眼的洁白,阳光下煞是晃眼。母亲帮我在腰间系上一个特制的盛棉花的布兜,顺着两列,弯着腰,采摘那些完全盛开的棉花。忙忙碌碌大半天,无暇观赏田间美景,直至晌午或日落时分,母亲才背起或用独轮小车推着棉花和我们一起回家。 
  每逢冬天供暖之前,或春天停暖之后,是凉得让人难熬的日子,妻子就从衣柜中找出那床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被,里边棉絮正是前些年自己地里种的棉花弹成的,盖在身上,顿觉暖暖的。每当此时,我又不禁想起那开遍南岭的洁白棉花,想起了母亲弯腰劳作的忙碌身影。 
  我爱秋天的色彩,爱她的湛蓝,爱她的金黄,爱她的洁白,更爱那古铜色,那是父老乡亲因丰收而绽放笑容的脸的颜色。 
  (作者单位:市实验初中)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知晓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