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报全媒体记者 丁烁
近年来,在各级工商联部门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下,山东金盛元建设集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通过工商资本下乡,聚焦综合开发、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四大业务模块,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竹山周边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乡村建设引入了新要素,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则在偏远的山区。山东金盛元建设集团正在开发的生态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都布局在我市的南部山区。以林家村镇竹山区域为例,这里的农田大多是典型的中国北方丘陵梯田,十年九旱,种庄稼好年景亩产值也仅有五六百元,一遇大旱就会颗粒无收。调研中,山东金盛元建设集团董事长、诸城市工商联副主席刘淑刚发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难解决缺水的问题,更解决不了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问题。为此,公司一班人研究确定了“转、承、培、带”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四字要诀。
“转”是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种植。目前,已流转土地1万多亩,每年每亩向农民支付租金1000元。规模化种植,使完善提升山区耕地基础设施和耕种条件成为了可能。3年来,共修筑水库、河渠5处,机井12口,环山路、生产路30公里,新建引水上山和农田节水灌溉工程3处,土地整理2800余亩,总投资1.2亿元。除此之外,公司还为村里义务修整道路、河道、民房。曾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贫困小山村在绿水青山间摇身变成了进出通达、幽静古朴的养生仙境,乡村的变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因生活贫困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返乡创业。
“承”是主动承担一些政府扶贫项目。小庄沟矮化苹果产业园,原是皇华镇政府的一个扶贫项目,总面积1300余亩,自2017年委托山东金盛元建设集团运营。公司首先创立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贫困村”运作模式,实行园区化管理,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一方面,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到园区工作,获取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公司一次性支付584户贫困户192万元苗木转让资金,同时连续20年,每年给予8个贫困村19.2万元分红。目前,已种植矮化苹果19.2万棵,吸纳周边就业人员1500人,带动周边发展矮化苹果1万余亩,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长期固定收入的“钱袋子”,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一项目,在2019年5月,迎接了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台账的督导检查;今年6月,又迎接了全省“千企帮千村”脱贫攻坚行动台账整改工作督导检查,都受到了督查组的肯定和好评。
“培”是借助公司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扶贫更要扶智。依托润竹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润竹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集团注册成立了“竹山生态农业研究所”,以此为桥梁,常年聘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教授蒋高明、博士郭立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世坊、王洪青等专家为技术顾问,重点突破生态农业高效化的技术瓶颈,即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转基因的“六不用”技术,生产绿色安全有机的畜、禽、粮、果、蔬等产品。同时,对当地农民加强指导培训,也带动了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目前,仅竹山生态谷农业片区,就发展茶叶、中草药、绿化苗木和优质果品等高效农田8000余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值。
“带”是通过产业振兴乡村战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竹山生态谷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今年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文化旅游大项目。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集团依托山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吸附农村劳动力、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平台。以“中国儒商高峰论坛指定用水”的竹山山泉水为例,生产线共吸纳黑土夼、赵家庄子等村的20多位妇女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这些妇女以前都曾在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早晚还兼顾了地里的农活,可谓一举三得。截至目前,农业和旅游板块共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0多个,季节性工作岗位1500多个。这些当地农民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工资性收入,还有扶贫项目分红,60余个贫困户由此实现了永久性脱贫。2016年,公司还投资36万元,为桃林镇草屋村硬化道路,安装桥面护栏,修缮房屋,建设核桃产业园。据统计,近年来公司累计为失学儿童、希望工程、扶贫帮困户及灾区等捐款600多万元。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