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凤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和杨家埠木版年画都是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而年画的起源、发展与春节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人通过对诸城小展村年画的实地考察,结合年画和春节民俗节日文化的关系,对今后如何将诸城年画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有望深入探讨并加以重视。
诸城南湖区小展村位于苏东坡密州出猎的诸城常山脚下,一个独特而又充满艺术氛围的小村庄,和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相邻。古老的房屋墙壁上画着精彩的墙绘,深邃的羊肠小道上充满着迷离的格调,显得格外的幽静,错落有致的小院子打造成了艺术殿堂,花花草草的点缀,流水与荷花池、3D立体墙绘,随手一拍便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倡导“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的理念,将此处划分成了几个区域,有艺术家们的工作室、乡村公益图书馆、乡村记忆馆、百工传习馆、古琴馆、公共空间、美术馆等,村子还在建设中,也规划了餐饮区和娱乐区,朴素的乡村气息与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蔡家沟艺术试验场,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多渠道招引艺术家入驻。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蔡家沟艺术试验场打造成国内现代化农村独特标杆,建成具有文创产业平台、社区服务、艺术创作、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村庄。还将依托果品园区和艺术试验场,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发展集采摘、文化、艺术、民俗、体验、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经多次考察诸城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对家乡搞乡村“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的建设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通过一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对乡村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年画的喜好缘于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本人于十年前首次去潍坊杨家埠考察木版年画,并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洛书老先生。当时,杨老先生给我讲解了许多关于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的详细流程。也是我初次去了解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从此,木版年画深深地吸引了我。多年来,本人一直喜欢收藏全国各地有关木版年画的作品,像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等。而我的家乡诸城的年画属于手绘年画,诸城年画在小展村成立了一个非遗展览馆和传习所,在其馆内简介中写道:诸城年画历史悠久,齐长城的早期刻画、汉画像石刻,线条优美生动,富有年画的元素。宋朝张择端是工笔画、年画、界画大师;元明清壁画、年画、工笔画并存。历代存留的艺术作品,都有年画艺术元素和创作手法。建国后,诸城当代画家运用传统年画的绘画特点,糅合现代审美意识和表达方式,采用以线造型,平面构图的设色辨法,创作了大量的手绘年画。之后,在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发展下,培养了大批的年画创作人才,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喜获全国级大奖。
诸城年画的题材有连年有余、蓓蕾初开、五福奉寿、福寿如意等,这些年画的题材与春节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年画的起源与春节民俗之间是有渊源的,这个渊源首先要从“年”的起源说起。在学术界,目前对“年”的起源问题的看法虽然也不太统一,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新年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它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新年,即农历新年,亦称年、过新年、过大年等。较为文雅而又生僻的说法,又有新春、新岁、岁旦、新禧等称呼。至民国年间,因改用阳历(公历)纪年,为将农历年和阳历年区别开来,鉴于农历年恰好在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农历年改称为“春节”,把阳历年称为“元旦”。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只有欢度农历的除夕与春节,才算是真正“过年”。这表明,起源于农耕社会的春节,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积淀,既作为传统文化的基因,也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在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层面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按照传统习俗,春节是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中华大地处处悬挂庆贺新春的大红灯笼,大街小巷无不浸透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在这个举国欢腾,全民欢乐,积淀了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盛典中,人们充分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但辞旧迎新却是春节历久不衰的主题。春节贴年画的习俗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安吉祥、祈盼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域都存在差异。诸城一带,春节的时候,很少会有人贴门神,而在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家家户户贴灶王爷,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家平安幸福,衣食无忧。但是,在文革期间,灶王爷不贴了,贴在室内的年画也变成了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四幅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年画这一古老的技艺在农村和城市囧遇截然不同。一方面,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对缓慢,许多村庄宗族观念比较强,相对遵循一些传统的习俗,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家保持了春节贴年画、上坟等民间传统习俗。而在城市,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重视这种传统的习俗,贴贴春联、贴贴福字、挂挂灯笼来烘托节日气氛,仅有少数人家会贴门神、灶神等年画。另一方面,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年轻一代的城镇人口也越来越喜欢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高科技产品,这便导致传统的民俗文化被逐渐冷落。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逢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窗花、对联、贴门神、室内贴年画,装饰得焕然一新,到处充满着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越来越成为一种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重视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因此,作为在人类文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年画,它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精神财富,当下让我们子孙后代传承下去已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要合理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是因为它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保护它,而且也可以合理地利用它。
通过实地考察诸城年画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来看,首先,要做到后继有人,以家族传承或培训等各种形式招收徒弟。其次,要走科学发展之路,一方面,原汁原味地保护,将我们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也可与学校建立实习基地,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门传统的民间技艺。另一方面,年画无论在题材还是绘画表现形式方面都需要创新,符合时代性,创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新主题,而又不脱离这种年画的味道。再次,结合年画和春节民俗文化之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开发独具一格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必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年画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