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术平
炎炎夏日,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常吃的一种时令性食品———炒面。很多人一听到炒面,可能会想到那个关于“海参炒面”的小品,不过那个“炒面”是以面条为食材的炒面,我所说的炒面是以面粉为原料的炒面,能干吃或者用开水冲泡后就可以吃的一种食品,是农村祖辈们最爱吃的暖胃食品之一。
小时候,麦收结束之后,母亲就会做炒面吃。我们诸城以北的地方炒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炒面粉,一种是把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这两种炒面吃起来各有特点。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做炒面时的情景。我记得我们家吃的大都是炒面粉。母亲先在锅底生着火,然后将面粉倒进锅内,用小火烧的同时在锅内对面粉不停地翻炒,直到炒出香味。那种香味是似糊而不糊的味道,有点类似咖啡的味道,面粉颜色也由白色变为暗红色。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炒起来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锅是用那种大铁锅,烧草一般用麦秧或者玉米叶,这样不至于火一燃起来,火势不受控制。炒面用的铲子是那种老式的平底铲子,长度有二十多公分,宽约五六公分,有个大长把,把处有个拐角,这种铲子能方便快速地翻炒面粉,还能一铲到底,直触锅底,以防面粉炒糊粘锅,最关键的作用是还能在翻面的过程中压碎面粉疙瘩,使疙瘩重新以面粉的形式入炒。
每锅炒面的量也有讲究,锅是挺大的,但是不能像熬粥一样材料越多越好。在炒面时,一次最多用三四瓢面下锅,也就大约三四斤,这样的量能保证面粉能和热锅面有直接的接触,使之受热均匀,每粒面粉都能得到翻炒。
面粉入锅以后,要格外小心,这是炒面成功的重要环节。要用铲子不停地翻炒,因为面粉最怕炒熰,一不小心,锅底熰了,整锅的炒面也就毁了。此时还需烧火工的配合,要使火苗一直以慢火持续地燃烧下去,直到炒面出锅。炒面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考验人耐心和烧火技巧的时候。或许大家以为烧火很简单,只要一直填柴火就行,其实不然,烧火是极其需要技巧和感觉的,塞柴火的手停了,食物也烧到了最合适的温度,也是自己想吃的味道。这道工序完成,炒面也就完成80%。
判断炒面炒好的标准就是看炒面的颜色。当面粉由白色变成棕色再到暗红色,俗称胶泥色的时候,炒面就可以出锅了。把炒面从大锅盛出的时候也要小心,速度一定要快。不然,颜色就要变了,还有可能糊掉。农村最常用的晾晒炒面的家什一般都用面板。
炒面出锅以后把面晾凉还不算完,这只是完成了整个过程的90%,还有一个容易遗漏的过程,就是箩面。炒面的时候不管再怎么用心,也会有因水汽而凝结成的炒面疙瘩,所以必须用筛箩把这些面疙瘩隔离出来,箩出来的疙瘩可以用擀面杖给碾碎,还可以食用。记得有一次母亲因为箩面时太早,由于炒面温度还太高,把筛箩给烫了个大窟窿。所以必须等到炒面凉了以后才能箩。至此,炒面的制作过程也结束了。
等炒面的温度冷却下来,就可以烫炒面糊糊了。烫炒面也有技巧,需要先放炒面后放水,水要用开水,还要求边倒水边用筷子搅拌,这样炒面的香气就能溢出来了,这样烫出来的炒面才是一碗真正的炒面,更能勾起你的食欲。如果不用开水的话,吃起来就没有口感。这时候如果将面中洒上一把白糖或者红糖,味道会更佳。小时候我们都是用糖精,一两个糖精粒儿足以让整碗炒面变得异常可口。
这种炒法比较单一,整个炒制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作料,我在上中专之前吃的一直都是母亲这样做的炒面。当我上了中专以后,见同学们的炒面有的是加上猪大油炒的,那样炒出来的面会更香。还有一位同学,他母亲炒面时添加的东西更多,我看他冲泡的时候,炒面直接变成了像桃酥粉碎了一样,不管怎么着,那也算炒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见多识广,我才明白其实炒面还可以加入十三香、盐、味精、花生面、芝麻等,并不是母亲当年不往里加这些东西,而是家里根本没有这些东西可加,现在想起来,母亲是多么富有爱心啊,虽然条件有限,但是每到夏天总能让全家人吃上地道的炒面。
另一种炒面的做法就是把麦子炒熟磨成面。炒麦子之前得先把麦子捞洗干净。麦子要挑选质量好的,就像过去挑选用来交公粮的麦子一样。
捞麦子的活计很麻烦。需要先把麦子倒进一个大铁盆里,然后不断往盆里注水,同时要不停地搅拌,随着水量的增加,麦子中一些杂质比如小麦秕子、麦糠、川山子(带皮的麦粒)就会随着水一起流出来,等到杂质全部洗出来,盆里的水变得清澈,再把铁盆垫高,用一只手把铁盆的一边抬起来倾斜着放,另外再找一个盆,放在铁盆下面,一边往铁盆里注水,一边用另一只手轻轻搅动水中的麦子,这时麦子会随着水一起流到下面的盆中,直到最后盆中的麦子全部流出来,这时你会看到铁盆中会一有些诸如小石子,沙粒之类的杂质,这样反复再洗几遍,麦子就干净了。然后用包袱在麦子里来回擦洗,把水分吸收出来,使麦粒不至于太湿,这时候的麦子就可以晾晒了。母亲把尼龙袋子拆开缝在一起,尺寸要够大。底下铺上苇箔,当然还得用板凳支起来,不能太矮,一是防止家里的鸡鸭鹅等牲畜上去踩踏,二是垫高了光照也好,麦子干得快。
等把麦子晒干,再用大锅炒熟。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火候,既要炒熟,又不能炒糊,这也是个技术活。炒好的麦子拿到磨坊里磨成面,那个时候,面香的味道充斥着整个磨坊,真是沁人心脾。
这种炒面冲泡的时候不必非得用开水,用温水也可以,哪怕用凉开水也无妨,夏天吃凉食本来就是为了消暑。
小时候,每当下午放学肚子饿了的时候,自己就会烫一碗炒面,洒上几粒儿糖精,搅拌一番来充饥。偶尔也会端着面碗跑到小伙伴家和小伙伴分享。有时也会往碗里放点干炒面,再撒点白糖,搅拌均匀,倒进少许水,把面和成面团状,拿在手里吃……想想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场景了,最简单的快乐也是最无忧的童年。
炒面在民间流行了很长时间,据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就用青稞面炒熟做成炒面,用开水一冲就可以食用,或者直接干吃。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炒面更是直接成为我志愿军的标准单兵口粮。吃炒面最主要的是不用动烟火,不易暴露目标。否则,只要敌机一发现哪里有炊烟,马上就会狂轰滥炸。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当中就有关于志愿军战士就着雪吃炒面的情景,甚为感人。
在农村,祖辈们都喜欢喝炒面糊糊,主要原因之一是糊糊能暖胃,还有一个原因是夏季天热,喝一碗炒面就省得熬粥了,男女老少可以节省下时间去家门口或大树下乘凉聊天。
母亲年龄大了以后,就很少做炒面了。掐指算起来,炒面离开我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它却一直存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沉淀在我的心坎里。
近几年,我发现市场上有人专门做好了炒面拿出来卖,买一袋回来冲泡起来喝着,又能回味那牙缝儿间的香味儿和那快乐的童年了。一碗炒面一乡情,这就是炒面在我心中的定位。
(作者系市作家协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