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诸城:烧窑

诸城:烧窑

2012-11-07 09:01:59 来源:诸城新闻网
 烧制砖瓦的历史悠久,素有“秦砖汉瓦”之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先民积累了丰富的制陶技艺,并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地方志记载,诸城境内砖瓦生产历史悠久,质量尤以铁沟(今属密州街道)生产的砖瓦最为有名,有“烂了常山石,烂不了铁沟砖”之说。清末,城东丁陈铁沟、臧家铁沟、罗家铁沟、王家铁沟4个村都建有土窑,以生产青砖、青瓦为主,产品色泽、质地均为上乘,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此外,在诸城其他一些地方,诸如朱解、瓦店、皇华、相州等地生产的砖瓦都较为有名。
    因为建房造舍离不开砖瓦,所以此业历来红火。过去烧制砖瓦,砖有普通砖、方砖、大巴砖、小巴砖4种。瓦有弧形、檐头、脊瓦(俗称鞍子瓦)3种。调泥、压坯均为手工操作,以柴草为原料,每年春秋两季制坯开窑。过去窑有单窑、双窑两种:一种是烧制青砖、青瓦的单窑。单窑的窑体内形状成穹行,一次可烧制青砖2万多块或一万块砖加两万张土瓦(瓦因承受力的关系不能独立装窑);一种是烧制红砖平瓦的轮窑,轮窑分十八穴、三十六穴,每个窑孔呈四方形。轮窑,顾名思义,是一团火种,装一窑出一窑。两相比较,青砖瓦窑技术含量高,轮窑则规模大、产量高。
    过去烧窑多为土窑,窑体俗称馒头窑或马蹄窑,每窑10余人,烧制工艺沿袭旧规,加工过程纯属徒手操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集体窑厂,并逐步发展为机制生产。烧窑业包括制砖坯、装窑、烧窑、焖窑、出窑等环节。
    首先要调泥、拓坯。传统的制砖瓦原料大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加工较为粗放,原料经过晾晒、风化等诸多工序才能使用。有些地方在练泥时,用人工赤脚在堆放的泥土中反复踩踏,达到练泥的目的。拓坯用砖模子,由拓坯师傅用一种特制的铁铲(铲为长方形,四周相连,中间一通梗,其他地方都空着)把泥和好,然后拿一块半圆形的铁片挖一块泥,摔在砖模子里,弓子将泥刮平,再把模子起下来,一块砖坯就脱成了。砖模子本行叫作“斗子”,有两连、三连两种,一次可托2块或3块,快手一天可脱坯1000余块。
    其次是烧窑。坯子半干时立起,晾干后即可进窑烧制了。烧窑大体有以下几个过程:1、装窑。装窑技术性很强,且危险,因此,装窑前先要祭祀老君,老君神位设在窑的券门上方的小神龛内,窑工们烧香、摆供、鸣放鞭炮,饱餐一顿才开始装窑,以求老君保佑窑工平安。在马蹄形的窑内要用立着的砖坯码成前面直,三面弧形,肚大上小,有七个灶眼的鸡笼状的砖垛,要求既稳固,又要便于烧火,非有经验的师傅难以完成。装窑时各有分工,窑工师傅把守住坯垛,小工搬运砖坯,井然有序,毫不误工。码坯的式样也有名讲:有“鸭子嘴”式,两个坯子叉开,垒成“V”形;有“三鱼头”式,即由三个坯子垒成V”形;而烧火的坑则码成“蹄兰火”式。窑匠师傅随手带块硬泥,哪些地方不平,随手用泥一垫。所以,一个一丈六尺高,九尺直径的鸡笼状的坯垛子整整齐齐稳固无比。2、烧窑。从前烧窑用柴草,点火时要择良辰吉日,照例再行祭祀,以求保佑顺利烧成好砖,不出差错。烧窑掌握火候是个非常微妙的技术问题,窑把头的炉前控制堪为一绝,全凭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大体有两种烧法:一是“大火”,即点火后以大火猛烧,烧上一天一宿;二是“慢火”,大火过后即转入“慢火”,关上火门慢慢地燃烧,烧三至四天,使砖呈杏黄色。3、焖窑。即封上火门开始闷烟,使其上色,闷一天一夜,用鼻子闻闻,以不呛鼻子为止,按行话说“香了”,即拆掉炉条,把所有灶眼用泥封好,开始从上面浇水,再闷两宿一天,然后打开凉透,一窑的青砖就烧成了。
    烧窑,过去有很多禁忌,烧窑期间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如:  “赔了”、“坏了”等,会餐忌吃猪蹄,认为吃猪蹄炭头多,对烧窑不利。尤其是多年的荒窑往往是蛇、獾、狐狸聚集的地方,在神权观念还统治着人们思想的时候,稍有差错,就作出种种荒诞迷信的解释。据有经验的窑工讲,烧窑除了技术经验之外,季节气候、天气变化等都对烧窑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干燥无雨的春秋两季为烧窑的最佳季节。
    如今,先进的转盘窑取代了古老的马蹄窑,巍峨的红砖高楼,逐渐取代了青砖青瓦的四合院。原来传统的烧窑工艺已成为过去,供奉神祗的习俗已成为历史陈迹了。  (作者崔金河)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