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长江中下游水域的洪涝灾害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日前,“鄱阳发布”推送的一条内容激起了舆论强烈不满。在这篇题为《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的文章中,一些语句过度美化洪灾,夸大灾难“好的一面”。这不仅让大量正在饱受天灾摧残的民众感到寒心,也令广大网民疑惑: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大搞这种“灾难美学”?
此文中引起争议最多的是这一句:“洪灾的恶不全是恶,它也催生了善,你能说它是彻头彻脑的坏东西吗?风声雨声颂歌声声声入耳,也许你前所未闻……”。不否认作者对善意的向往,但行文必须讲逻辑,并不是因为有了洪灾才有了民众的团结,更不是只有洪灾才能激起人们的善意。如此表达不仅无法安抚受灾民众的伤痛,反而会激起更大的舆情危机。
尽管此文目前已被删除,但它在舆论场上激起的浪花仍然存在。广大网友并不是不愿意看到抗洪中的正能量声音,而是希望它们能考虑民众的情绪,展开合理克制的表达。犹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人曾写出“纵做鬼,也幸福”的奇葩诗句。网民对这些一味唱高调却不考虑现实疾苦的声音,始终深恶痛绝。面对洪水灾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正能量声音?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灾难悲剧与抗灾行动的关系?这些问题理应得到审慎与冷静的解答。
平心而论,中国文化中确实存在“丧事喜办”的传统,哲学家李泽厚也称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这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与日本的“耻感文化”。但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各种天灾人祸抗争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并不是盲目地天真与乐观,而是在直面现实困境、尊重客观事实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生出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坚强刚毅的性格。
如今,我们面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首先必须要承认洪水对广大民众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如此才能进一步鼓励大家勇敢坚强地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味地说什么“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这样的遮羞言论,反而让人看到个别人的心虚与脆弱。我们不惧怕任何天灾,但也决不能低估它们的威力。尽最大能力做好防灾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做好抢险救援工作,这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
有一段时间,舆论场上存在着某种所谓的“灾难美学”的调调———将天灾人祸的悲剧,通过一些巧妙修辞来实现“升华”。但是,这种所谓的“美学”是苍白而虚伪的,它们既不能实现预期中引导舆论的目标,也不可能发挥慰藉与鼓舞受灾民众的作用。当前最需要的,还是用真正的同理心,去理解广大受灾民众的苦难,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是站在某个制高点上唱高调。
美化洪灾的奇葩言论,既无聊又可笑。灾难就是灾难,刻意美化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但愿类似“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的奇葩言论能少一些。只有营造理性与理智的舆论环境,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公共言论空间。中青网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