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多月里,
家长与孩子一同经历了
对疫情的恐惧、对禁足的烦躁、
对复工复学的预测、期盼等心理过程。
而在逐渐适应了目前的学习生活模式后,
是否意识到,
疫情之下,
静心阅读是难得的天赐良机?
疫情期间为什么要多阅读?
疫情在前期肆虐之时,许多人的内心都变得惶恐不安。而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一位年轻人躺在病床上却仍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地看着书。这张照片在网上迅速走红,网友称他为:“读书哥”。
“读书哥”能走红的原因,与他随后被媒体曝光的高学历背景无关,与他手中那本看上去十分“高大上”的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无关。
而是因为,我们透过照片,第一眼便感受到他所散发出来的那份坦然、淡定与从容。可见,阅读与人的心理调控息息相关,阅读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力量。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阅读和人的认知、情绪以及意志都有着紧密的关联。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调节情绪,从阅读中获得力量增强意志。疫情期间,在家阅读对情绪的疏导尤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启发对自我、对生命的认知
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渴望了解自我,认识世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自省,深化对自我及生命的认知,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学会尊重包容,掌握和谐相处、科学应对的本领,从而使内心更加淡定、平静。
2
激发情绪的表达与转化
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激发的情绪反应,不论是哭还是笑,都是很好的表达与发泄,笑可以让身体自动分泌抑制情绪低落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哭可以让眼泪带走大量与压力有关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清除身体中有害化学物质,身体将会实现自然排毒,提升身体免疫力。
3
深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阅读时,身体和心理会不自觉地融入故事情节中,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其中,从而加深已有的情绪体验。因此,阅读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健康、乐观、向上的阅读内容,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让信心充满内心。
对于家长而言,除了监督、辅导孩子完成每日的在线学习任务后,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事情就是安排孩子进行阅读。
学校、老师往往会为孩子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书单,但家长并非只能做方案的“执行者”,在孩子的阅读之路上也并非只能做“监督者”。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可以通过探索与尝试,与孩子一同相伴相读。
家长如何给孩子选书?
01
孩子和父母,在选书过程中要多商量
给孩子选书有个基本原则:父母和孩子都不能过于任性,孩子和父母在选书过程中要多商量。
卡尔维诺有一本书叫《为什么读经典》,关于好书有十四个定义,这些定义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深思的。此处举几个例子:
经典作品就是那些我们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来说,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幸福的经验。
所以,选书,谁都不能任性。尽管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不管在哪个年代,完全由父母来决定孩子看什么书不足取。孩子想看什么父母就给孩子买什么也不合适。
比较科学的方式就是父母给孩子提供书的同时,也给孩子一定的图书选择空间。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读。
02
给孩子选书,应该与孩子的年龄相契合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曾说过一句话:“儿童阅读,有个黄金定律,就是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的书。”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选一些凯迪克金奖类的书,丰子恺奖的书,或者信谊图画书奖的书。这些奖项都是图画书类的奖项,且内容和品质都非常好。
如果孩子是小学生,给孩子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类的作品,比如纽伯儿童瑞奖、冰心奖,这些奖项的作品也非常棒。
03
孩子读的书,要和孩子性格相结合
给孩子一些书,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
比如,如果孩子是一个淘气包,那么你给他讲一个淘气包故事的书,孩子就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更容易走进书里的世界。
如果父母发现自家孩子不太喜欢阅读某一类的书,也不要着急,慢慢找。因为你们了解孩子都有什么样的个性,从孩子个性入手,找一些适合他,跟他个性相贴近、相契合的书,他们才能更愿意读下去。
04
逐渐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
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种类的书都给孩子看一看,逐渐扩大他的视野。
文学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真正让人保持骄傲的力量,一种能够疗愈伤口的力量。因此读读文学作品,能够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一些,在生活中往往更愿意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且能够给别人带来很多欢乐。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太爱阅读,其实也可以从动物小说入手,因为动物小说天生来说就和孩子的天性很契合。动物小说作家,较有名的有西顿、沈石溪、牧铃,还有袁博。
05
对别人推荐的书,要批判地“筛选”
对于别人推荐的书,不要照方抓药,而是应该批判选择。
比如大家公认的传统文学名著,并不是孩子越早读越好。首先,孩子的吸收程度有限,往往无法理解过于深刻的作品;其次,名著中存在部分片段,对孩子价值观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很多父母过于依赖于别人推荐书目,其实更应该自己下点功夫,多读点书,再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年龄给他们“攒”一些书,这样的书单,远比别人推荐的更有效果。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01
以兴趣为抓手深入阅读
让孩子走上阅读之路最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孩子深入阅读,而这种深入阅读十分考验父母的功力。
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成长铺路。重点在于,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断地给予一些教育素材和资源。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能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培养出个人的阅读趣味,他就会天然地对那些不好的书加以屏蔽。
而专注于兴趣阅读的好处在于,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够活学活用,且这些知识慢慢能成为一种体系。这样看来,让孩子成为某个知识领域的小小“专家”真的并不难。
02
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很重要
我们经常说要给孩子一些价值观的渗透,或者一些精神引领,其实在边读边交流过程中的引领是最润物细无声的,是最有效的。
美国的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好奇心的发展,至少需要一个可以分享这种好奇心的成人的陪伴,跟他一起,重新发现周围这个世界里的快乐、激动和神秘。”
跟孩子亲子共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鼓励他的阅读兴趣,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内心在想什么。
好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有那种教学相长的意识。这种教学相长,其实就是跟孩子在一起多交流,很多时候并不是说我们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教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的父母,怎样去追寻好的教育。
03
鼓励孩子做书籍推荐人
让孩子推荐书,也是培养孩子阅读的一个方法。
当孩子读了大量好书的时候,他的心中就会特别有爱,就会对生活、对生命有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如果说家里有什么仪式的话,可以让推书荐书成为一种仪式。家长为孩子推荐、购买书籍可以看作是自己在深入了解、阅读后的一种分享,而当孩子真正将一本书读懂、读深、读喜欢后,他一定也愿意,并且能不假思索、甚至滔滔不绝地向家长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
超长假期后,
孩子的差距在哪儿?
也许会有家长会质疑,孩子每天的课业任务已经十分繁重,哪还有时间再去额外完成“阅读”这项任务?
这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个超长假期过后,学生间的差距将会拉开”。其实,这样的差距除了表现在课业成绩上,还包括个人的生活、学习习惯上。
我们呼吁家长和学生将这个假期视为阅读的良期,并非要把阅读功利化或任务化,而是希望阅读真正成为陪伴这些年轻人一路成长的习惯和爱好。
曹文轩说过一句话:阅读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认同。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式,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芜和寂寥。
如今的孩子在业余时间拥有太多的放松选择:打游戏、刷抖音、看直播……而延期开学,更是给不少孩子提供了与电子产品为伍,过度娱乐的好“契机”。这些爱好不应被一味否定,但在泛娱乐时代下还是显得有些浮躁且缺乏营养。还有许多值得推广的爱好虽然“高大上”,但无形的门槛会将部分家庭和孩子拒之门外。
细细想来,阅读,仍是孩子们最朴实,最平易近人的朋友。
有人说阅读是最廉价的高贵。一本书十几元、几十元,就能让人的阅读水准与名流贵胄基本一致,这就是很容易获得的精神上的高贵。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孩子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是书籍可以做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抵抗外面的喧嚣与浮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个特殊的假期,
您的孩子阅读了吗?
读了哪些书籍呢?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