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银行“钱荒”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分析指出,我国金融体系并不缺钱,银行间资金紧张的背后是信贷结构不合理。央行24日也以发函的形式首次回应“钱荒”问题,央行警示各银行注意“流动性”,以免再度因资金吃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银行缺钱理财收益率“破5”
近日关于银行“钱荒”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6月以来,反映银行间借贷成本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逐渐攀高。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再次全线上涨,利率冲破10%,达到惊人的13.44%,创下历史新高。银行间7天质押回购利率最高曾达到18%,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
银行的反应也印证了“缺钱”这一事实。进入6月份以来,资金面紧张传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产品发行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短期产品收益率大幅飙升、普遍超过了5%,部分产品收益率甚至突破了7%。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资金违约”、“央行向工行放水500亿元”等不实传闻充斥市场,也使紧张情绪进一步蔓延,重挫中国股市。截至24日收盘,沪指跌至1963.23点,创下6个半月来新低。跌幅5.3%,为年内最大单日跌幅。
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致“钱荒”
“钱荒”真的来了么?对此,《人民日报》24日报道给出的解释是“整个金融体系并不缺钱”。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与上月末持平;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明显高于年初制定的13%的目标。由此可见,我国货币存量继续维持高位,金融体系确实不缺钱,只是钱的流向出了问题。
表面上看,银行缺钱受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月末冲击存贷比指标等因素影响。但有分析指出,“钱荒”的背后,是银行布局的不均衡,贷款大量涌向经济发达地区;是银行贷款不匹配,大企业贷款用不完,没人愿意去给小企业贷款;是银行业务不持久,利润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额呆账、坏账危机。
据《中华工商时报》24日报道,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指出,当前M1、M2以及社会融资总量增速较快,但部分资金进入产能过剩行业,部分资金被用于早期的还本付息,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在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机,工业投资和生产未见起色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央行发函警示各银行注意“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以往经验,央行在市场“缺钱”时一般会采取措施释放流动性,这次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人民日报》24日报道引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称,市场上有一些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当,流动性处于偏紧状态,一旦缺乏资金,就拼命从银行间市场拆入,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并倒逼央行“放水”。“央行的做法是对一些不重视流动性管理的银行的一种惩罚”连平说。
央行随后即作出回应。24日央行公布一封“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作为“钱荒”发生以来的首次正式公开表态,央行以此警示各银行注意“流动性”,以免再度因资金吃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央行在这封信函中强调,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但由于金融市场 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客观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央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传递出中央政府遏制部分资金“空转”现象,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