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味之
大家普遍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一位做儿童教育公众号的朋友发起了“让我们一起来过中国年”活动,让我画一些有年味儿的小画配合文章在她的公众号上推出。画画完了,深深勾起了我小时候过年的回忆,于是自己又写了一篇《小时候的年味儿,真美!》的散文诗,其中一段“年味是祖先回来了”,是这样写的:除夕的傍黑
同宗的男人们
聚到供奉祖先牌位的长者家里
由长辈带领着
向祖先磕头
大人怎么做
小孩怎么做
严肃
虔诚
磕完头
迎家堂
一起到村边上
接祖先回家过年
鞭炮声此起彼伏地
从四面八方的黑夜里传来
我们的鞭炮也响起来
一支接着一支
长得好像没有结束的样子
感觉祖先们真的就来到我们周围
神秘地看着他们的子孙们
鞭炮声终于结束了
大家各自回家
再放一支鞭炮
烧纸钱
摆上供品
等待祖先来享用
父亲做得很专注
烧纸时会念念有词
我屁颠屁颠地帮小忙
暂时举一下挂鞭的杆子
或者翻一翻燃烧的纸钱
母亲和妹妹则在屋里忙活年夜饭
等父亲把拦门棍放在大门口
就算我们的祖先来家了
其他鬼祟都挡在门外
外面的仪式就结束了
一家人围坐在炕上
吃年夜饭
吃馉馇
唠嗑
守岁
那时没有春晚
家里又安静又温馨
除夕的夜就是一家人的年夜
还有一个神灵的世界
弥漫在我们周围
与我们同在
这晚上不能哭
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晚饭后就不能再扫地
各家遵守着祖先传下来的禁忌
以祈求来年祥瑞
这是我回忆小时候的除夕夜请家堂(有些地方叫迎家堂或迎祖先)与祭祀的经历。那时所有参与的人都是虔诚的,磕头要曲身伏地,也真的有祖先与我们同在的感觉。现在无神的思想慢慢深入人心,祭祖变得越来越敷衍,甚至连磕头也省却了。
正月初二早上上坟祭祖后,我来到供奉祖先牌位的一位大大(叔叔)家,大大说祖先天不明已经被送走了。我说我想看看我们的祖先牌位。大大进屋里拿出一个红布包,打开来,展开一件类似于竹简形式的牌位,连接的竹片外面裱了一层红布,先人名讳写在红布上。当我看到迁到我们柳沟村的一世祖名讳的刹那———王荣之、王坤之,忽然莫名地感动,以为自己看错了,再仔细看,确是这样两个名字。我在十几年前时开始使用王味之这个名字,并没有考虑与王羲之有什么联系。我儿子九岁时自己给自己取了个佑之的名字,我不知他为什么要给自己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学爸爸么,好像也不是。
我对我们王姓的祖先感兴趣起来。以前只是模模糊糊知道爷爷的名字,其他就不晓得了,现在我倒是可以仔仔细细地看一看先人的名讳。我们始迁诸城市城南常山下柳沟村的始祖王荣之(坤之祖单身),是我们这支王姓的十四世祖,从吕标镇的库沟村,一说小两河村迁来。远祖祖坟在近村的龙骨涧(这里是著名的诸城恐龙化石出土地)。至于十四世祖以上的情况,我们的长辈也都不清楚了,有待去迁出的村子调查。
我问我大大(父亲),我们的王是什么王。大大说是七袄岭王,也叫分袄岭王,说当初七个兄弟在各奔东西的时候,把母亲的袄一分为七,各执一片,留作以后后人相认的信物。我问是谁说的,大大说听老人说的,没有文字记录,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这就是世代口传的家族史了。我上网一查,果然有这样的一个七袄岭王,而且子孙已经广泛分布在诸城、五莲、日照、沂水、安丘等地方。而这支王姓,是明代洪武二年从海州(连云港)当路村迁来的。迁徙的原因一说避倭患,也可能是明初的强制移民政策,总之,是被迫的。现在很难想象那分袄诀别的七兄弟,是何等悲壮,才能把这天地同泣的故事在广大子孙中流传六百年之久而不息!分的袄片早已无存,分袄的故事印在世代子孙的心里。我是我们这支王姓的第十九世,推算上去,一世祖应该是分手的七兄弟之一,现在尚不知名讳。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也是七袄岭王,是迁到五莲县后张仙村的七兄弟之一的后人。
海州当路村的王姓历史悠久,上追是三槐堂王。
宋代兵部侍郎王祐,侍奉宋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名声显扬,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可是最终因性情正直而官场失落。他在家院种下三棵槐树,发誓:“我王家子孙一定会位列三公!”并为此立下家风家规,以激励后代要立志进取,不懈奋斗。其三子王旦不负父望,成为北宋丞相。其孙懿敏任直谏事。曾孙王鞏崇尚道德而善诗文,以此继承家风。大文人苏轼应王鞏之邀写下《三槐堂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唯德之符”,对王氏祖孙和家族极力称颂。这篇文章成为《古文观止》的收录文章。王旦写下的《王旦示子手书》,即《王氏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最著名的家训之一,指引着王氏子孙努力进取,使三槐堂王氏成为王姓家族最繁盛的一支。
三槐堂王氏上追是琅琊王氏。有一副王氏宗祠的对联极好,“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两晋家声”即晋代辉煌的王导、王羲之的琅琊王氏家族,虽从无想过与羲之之王有什么样的联系,却似有冥冥之中的缘分。我从前年开始,创作一个大型的美术创作项目,名为《重回兰亭》,表现王羲之那一个时代的俊才风流,被列为2016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现在已经完成。很多缘,确是不可思议。
琅琊王的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即姬晋,后人称姬晋为王子晋。对此,史有所记,谱有所叙。王子晋德才兼备,十五岁开始参政。后因谏被废为庶人,落籍洛阳缑氏山一带。其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平阳,因系王家之子,时人号曰王家,便以此为姓,这是王姓的始祖和二祖。
我看着祖先牌位上按辈分工整撰写的一个个名字,有远祖的,有新逝满三年刚写上来的,现在又对我们这支王姓做了一个初步梳理,时时处处充满着感动。西方文明对生命的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对于我们的先人,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我们所有的人都不是一个前后皆迷茫的生命之点,而是一棵繁茂的、阴阳和合的生命之树的一点。我们从这枝干上生长出来,又变成这树的一部分,有自己归属的位置。
春节就要到了,有很多感慨,跟孩子说说我们从哪来,到哪去,试着把年味儿给孩子做得足一些。
(王味之,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画本科毕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系兼职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