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我们能感受到中华先烈们的使命担当。丛书编著者注重把先烈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中,放到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从旧中国面临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出发,凸显革命先烈在民族危难之际强烈的使命担当;凸显革命先烈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与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比如李大钊,作为一名高收入的北京大学教授,本来可以体面地过优裕的生活,但他却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播火者”,并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英勇献身。再如蔡和森,在大革命失败后被党组织派往白色恐怖严重的广东省委主持工作,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毅然前往,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在这里,我们能追寻到中华先烈们的崇高理想。丛书注重对所记人物理想信念的追寻。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丛书所记述的英雄先烈,都是自年少时期就确立了为国家民族谋复兴的远大理想。面对屡遭践踏的祖国母亲,他们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奉献着青春、热血和生命。比如瞿秋白,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无数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惨遭杀害的危急关头,年仅28岁的他挑起继续领导革命的重担,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又是他,受命留在被国民党重兵围剿下日渐缩小的苏区坚持斗争,最终被俘,英勇就义。再如方志敏,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些英雄人物,是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表率。
我们还能领略到中华先烈们的真挚情感。丛书的主人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亲情和爱情。在写作时,作者带着感情走近这些英雄人物,运用细节描绘,用先烈人物所写的书信、诗歌等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比如陈觉和赵云霄的故事,作者在书中引述了陈觉写给赵云霄的信:“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赵云霄得知陈觉壮烈牺牲的消息,悲恸欲绝。4个月后,她在狱中生下一个女婴,取名“启明”,意思是在黑暗中盼望光明。只可惜,婴儿依偎着母亲才一个月,灭绝人性的反动派就对这位母亲举起了屠刀。再如周文雍和陈铁军,作者引用了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慷慨激昂的绝命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两人被敌人逮捕后,在狱中,他们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爱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敌人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的婚礼,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些书信、诗篇,读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先烈们用对祖国的大爱,谱写了壮丽的英雄之歌!
丛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本书的体量都不大,字数在5万至7万字之间,短小精悍,可以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一位先烈人物的故事有所了解,很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是老少皆宜的读物。书的开本也不大,易于携带,甚至可以揣进衣兜,坐地铁的时候,排队购物的时候,都可以拿来一读,随时随地与英雄人物对话。
在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先烈们的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时代的变迁中,中华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讲好先烈故事,是回归初心,是珍惜现在,更是为了开创未来。让我们依循先辈足迹,传播英烈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来源:《人民日报》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