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咬伤感染。猫和狗咬伤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出血败血巴斯德菌。猫咬伤发生感染的几率很高,一方面可能是猫牙齿尖锐,可刺伤关节囊和骨质,加之咬伤后伤口小而深,不能彻底清洗。另一方面可能的因素是猫口咽部出血败血巴斯德菌含量比狗高。
咬伤感染的表现是皮损,常见于手、前臂和下肢。最早伤口出现红肿,快速蔓延破溃,并从多窦道排出黄色血性脓液,局部伴有剧痛,可并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咬伤较深时,也可导致骨膜炎和骨髓炎。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出血性败血症。青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有良效,但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可导致牙齿永久性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骨骼的发育生长,故8岁以下小儿禁用。
2.猫抓病。猫抓病是巴尔通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受染的猫通常在1岁以下,身上有跳蚤,外表看似健康,巴尔通体通过猫身上的跳蚤在猫中间传播,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其它密切接触传播给人。
猫抓伤后,伤口可能迅速愈合。约在抓伤两周左右,被抓伤的皮肤上可出现3-4mm实性的疣状丘疹。抓伤后4周左右,在咬伤部位的淋巴回流处出现淋巴结肿大,也可出现发热,大部分患者感到厌食、乏力。免疫功能障碍(艾滋病、长期应用激素、肿瘤化疗期、器官移植后长期口服抗排异药等)的患者有个别死亡的报道,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均有效。
3.弓形体病。弓形体病是由极其微小的弓形寄生虫引起的感染。人畜共患。它可在人及190多种动物体内寄生,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是猫,在猫的肠道上皮细胞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人通过与猫密切接触,可感染弓形体病,通常为隐性感染,没有危险性。如果妇女在怀孕之前已经感染过弓形体病,对胎儿来说也无大碍。但是,如果妇女在怀孕期间首次感染上弓形体病,就会对未出生的婴儿造成危险,可引起死胎、流产、胎儿感染,即发生先天性弓形体病。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1-2/1000的婴儿患有先天性弓形体病。出生时,多数患儿可无症状,数月或数年后可出现眼畏光、聋、脑积水、脑瘫、智力障碍、癫痫等,严重者出生时即出现肝脾肿大、黄疸、肺炎、眼异常等,少数可在出生后几天死亡。少数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也可发生弓形体病。可有发热、疲劳、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尤为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常被误认为感冒,可在几周内自行消退,但一部分病人可复发或持续数月,易被误诊为淋巴瘤或转移瘤。一般说来,只要感染过一次弓形体,人体就具有了终身免疫力。应用磺胺嘧啶或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病,有较好的疗效。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