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森
前几日,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郑召兵,突然用微信给我传了一张当年我给他留言的图片。望着那几行稚气未脱的涂鸦,思绪万千。时空穿越,倏忽间仿佛时光穿越到36年前。由于年代久远,记忆褪色,只好把较为清晰的几段记忆碎片加以整理,以此纪念逝去的青葱岁月。让时光倒流,回到1983年。
那时,诸城十一中刚刚撤了高中,从全乡考录了两届初中重点班,一届仅两个班,我们83级是第二届重点班,我很幸运成为83级二班的一员,这是我所有上学时光中,唯一值得自豪的事。
吃
学校坐落在离俺村七八里路的臧家庄,传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路经该村,在村内住宿一晚,所以,该村现已更名为龙宿村。那时,除本村的几个同学外,全部是住校生,每逢周六下午,统一放学回家休息,周日下午,带好老母亲给烙好的干粮返校。那时,农村刚刚实行了大包干,终于结束了以吃玉米、地瓜、煎饼、窝头为主的艰难岁月,除了水源条件差的几个村,如金沟、两县、都吉团,麦坡子、黄庄、滴水崖等,大都以小麦面食为主食了。周日这天,母亲忙里忙外,用大锅给烙上十几个大杠饽饽,用包袱包好,这种面食不像馒头那么容易变质,用老家的话说,就是不肯丝孬,而且凉吃味道亦佳,所以,成为母亲给我备饭的首选。这可是我的特殊待遇,把妹妹和弟弟馋得不轻呢。下饭菜是咸菜丝,从咸菜瓮捞出腌好的芥菜疙瘩,切细丝儿,浸泡至不太咸,上锅加油炒好,用铝饭盒装好。母亲为了我能跟上营养,最初在炒咸菜丝时,特意打上几个鸡蛋,味道增色不少,但极易变质,后来,母亲怕我吃坏肚子,不得不改成清炒咸菜丝了。据学长们讲,咸菜丝已是升级版,他们带的是炒盐粒儿。一包袱大杠饽饽,一盒咸菜丝,这就是自己的伙食。这些饭食一般只能维持半周,剩下的几天得去学校食堂买馒头吃。
开学之初,家长会带些小麦预先存在学校食堂,换成饭票。后边半周,由班里的生活委员统一到食堂订好馒头,饭点时由值日生取回逐一分发。那时,我的“官职”是生活委员,没少为同学们服务,不知老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茬儿。
穿
尽管已经实行了大包干,吃已不成问题,但进钱的门路毕竟少之又少,所以,在穿衣方面多数还是略显寒酸。弟弟妹妹依旧捡拾着哥姐穿剩的旧衣服,只有过春节,才会真正拥有一身属于自己的新衣服。男生一袭学生蓝中山装,女生一件方格花褂子,搭配上较为鲜艳的裤子。那时,我们也攀比,不过比的不是谁穿名牌,而是谁的衣服上打的补丁更漂亮,我就曾经向小伙伴们显摆过自己衣服上新打的补丁。而鞋子,多数穿的是自己母亲在田间劳作之余,在煤油灯下,或昏暗的电灯下,纳鞋底,缝鞋帮,赶制的“老娘牌”布鞋。住
三间教室改成宿舍,用木板垫成的简易大床,中间无缝隙,同学们把自家带来的铺盖,自东到西一字排开,这就是我们住的大通铺。我们人人身上养着别致的宠物———虱子,因为是通铺,加上当时换洗衣服少的缘故,几乎无人幸免,一带一路,共享互通,天寒地冻之时,相邻的同学为了抱团取暖,盖得厚一些,会自发合铺,李秀才老同学,咱俩合过铺,可记否?行
离家近的同学,用网兜背着饭,一路欢歌地步行上学,路途稍远的同学骑着大金鹿或大永久脚踏车呼啸而过。闸河崖北急转弯处窜了沟里也是常有之事。那时,特别羡慕我村韩会先同学,因为,有且只有他,骑着一辆崭新的小轮自行车上下学。心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有一辆这样的小车骑着上学,那必是相当拉风的事。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学时代,好梦终是难圆。直到参加工作多年后,才梦想成真,可那时,开小汽车显拉风过瘾。乐
读书学习之余,课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印象最深的是每周都有劳动课,在劳动委员姚丙东的带领下,我们种菜浇园。教室东边,伙房前边,有一片开阔的菜地,在菜园的东南角、教师办公室东北角有一眼老井,同学们推水车浇园、种菜时的欢声笑语,依稀还在。伙房西南角有两棵杏树,五六月份,果实累累,压弯枝头,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去偷摘一颗杏子,果子成熟后,老师采摘下来,分给同学们品尝,如今想来,余香犹存,校风之正,令人怀念。一九八四年年底,学校领导让食堂师傅宰了一口肥猪,做成猪肉炖粉条,免费分给同学们打牙祭。就是这些无数的乐,冲淡了学习的苦。师
初一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赵喜堂老师,他教初二物理,不任初一课程,是我们的专职班主任,他严厉中不乏幽默,让人敬畏又不乏亲近感,他不仅管理我们的学习,还指导我们的生活,赵老师还亲自给我理过一次发,现在想来,甚为感动;语文孙宝玉老师,一口近乎完美的普通话,还兼过音乐,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至今回响耳畔;几何老师宋洪军,逻辑严密,讲课不急不躁,吱吱嘎嘎地写出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可惜前不久因病去世,愿天堂没有疾病和疼痛;代数老师王信田,有耐心,给每位同学特别是勤学好问的殷霞等同学解疑夸答惑时,不禁令人想起“诲人不倦”这个词语;英语田富禄老师,长得颇有老外风范,那娴熟的英语口语,令人折服;政治老师李万金,口若悬河,抑扬顿挫;历史老师孙培金,永远穿着一条褶皱颇多的裤子,一笔正楷粉笔字和钢板字令同学们折服;生物老师王跃庭,讲课时好像永远看着后黑板,深入浅出,滔滔不绝;地理老师丁志梅是赵喜堂老师的夫人,上课时的激情四射,令人动容。上初二时,赵喜堂老师调往贾悦大联中,周玉才老师担任我们班主任兼语文课,开始时同学们不太适应他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但他心地善良,工作高度负责,很快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初三那年,因马庄初中新校建成,我村的学生被抽回充实生源,我们又有幸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是:班主任数学高吉庆老师、语文马培生老师、外语孙怀业老师、化学刘焕才老师、物理徐丹普老师、政治马炳忠老师、历史刘江照老师、地理谢恭奎老师(已去世),感谢这些恩师的谆谆教诲。
今夜凭窗听雨,思绪万千,采撷几朵记忆的花絮,致敬青葱流年。
(作者单位:市实验初中)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