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家军 臧颢
提起王尽美,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领导者。王尽美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怕飓风恶浪的弄潮儿,是一个在艰难困苦面前不低头、不弯腰,历经劫难却永葆革命青春的革命者。但他却英年早逝,生命刻度永远定格在27岁。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王尽美犹如一颗流星在天际间匆匆流过。然而,就是这颗过早陨落的星辰,却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了党,用他的生命光辉同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在黑暗的旧中国,拨亮了人们心中的明灯。
王尽美与其它伟人一样,自小就与众不同。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去探寻王尽美少年成长的历史足迹,感受他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去学习他独立、自强、勤奋等优秀品质,去体味他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面对不公:要与地主换命
1898年6月14日,东方刚露出一线鱼肚白,一个男婴迎着晨曦,大声啼哭着来到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一户佃农家里。这个男婴就是王尽美。
其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廷腐败,国力贫弱,列强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他诞生这年久旱不雨,禾稼无收,民不聊生。
王尽美的祖父王兴业生有5个儿子,前4个都因贫病而亡,最后一个名叫“王五”的,就是王尽美的父亲,也在婚后的第二年──王尽美出生前4个月因病去世。到王尽美出生时,家中只有祖母和母亲两位寡妇。
王尽美的出生,给这个正陷入极度痛苦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欣喜和希望。祖母和母亲暂时搁置下刚刚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王尽美身上。两个寡妇,一个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遗腹儿,三人相依为命。
王尽美家没有一分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家的几亩薄地。全家就是起早贪黑的劳作,也填不饱肚子。为了挣点钱添补家用,祖母除了干地里的农活,还到地主家当佣人,低三下四地照顾地主的家人。母亲早起晚归去地里干活,晚上披星戴月纺线织布,逢年过节还要去地主家帮厨,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全家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转眼间,王尽美到了上学的年龄。王尽美从小聪慧,渴望读书,母亲是知道的。王尽美的母亲也认为有文化才能有出息,有文化才能有所作为,但家贫如洗,哪有钱请先生上学啊。王尽美的母亲心里那个急啊,就别提了。
但事有凑巧,一个偶然的机会,竟天随人愿,圆了王尽美的读书梦。1905年,王尽美7岁那年,地主“见山堂”为自己8岁的儿子祥儿设塾启蒙。因为祥儿养尊处优惯了,进了学馆没法适应环境,且孤零零一人,很是寂寞。所以,想找一个年龄相当的孩子当陪读。王尽美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是个难得的机会,就立即托人去地主家说情,并领着儿子登门相求。地主早就听说王尽美聪明伶俐,一见果然仪表不凡,又因跟王尽美都是王氏家族,于是就答应了。
王尽美一家喜出望外。母亲连夜给王尽美赶做了一件月白色长布衫,缝了一顶圆帽,第二天精心把王尽美打扮一番,就送到塾师老先生面前。塾师老先生见王尽美耳大面方,天庭饱满,仪表非凡,认为有“贵人”之相,又曾听说他出世时红光满面,便给他起了个学名叫王瑞俊,字灼斋。
在偌大的一个北杏村,佃户的孩子很多,而有幸当陪读的只有王尽美。祖母和母亲反复叮咛,要他一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读书,不要浪费时光。王尽美清楚母亲为自己争取这次机会不容易,学习格外用功。先生讲课时,他认真听;先生教写字时,他刻苦练。王尽美不仅白天念书时精力集中,晚上回家后还用树枝在地上把学的字词写几遍,把课文在心里默读几遍,直到背诵熟练才上炕睡觉。由于他勤奋刻苦,所以学业上进步很快,无论背书还是写字,其成绩都比那个长他1岁的地主少爷优秀。
有一天,地主家从莒县来了位贵客,他见王尽美举止大方,不卑不亢,暗暗称奇,就拿《三字经》考他,王尽美对答如流。待客人知道了王尽美的身份,便感慨地说:“有这样的陪读相伴,小主人实在有福气,学业肯定不错,保准前程无量。”问祥儿的功课,塾师说了些赞扬的话。客人叫祥儿拿他的大仿本来看,祥儿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怕丢丑,就把王尽美的大仿本拿来冒充。客人看到工整清秀的字迹赞不绝口。地主在一旁也暗自高兴。事后塾师把实情讲了,地主恼羞成怒,把祥儿好一顿训斥,并抱怨塾师把精力用在了陪读身上,颠倒了主次,弄得塾师有口难辩,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从此,地主就将满肚子的怒气撒到王尽美身上。除了陪读外,还要王尽美为他家捉虫喂鸟、提水浇花、干杂活。塾师先生非常同情王尽美,但敢怒不敢言。王尽美为了保住陪读机会,只好忍气吞声,默默地干活。晚上回家后,他才借着月光或点着蓖麻籽串取光学习。
干点活,受点苦,都不算什么,而使王尽美最不能忍受的是,当陪读还要常常替少爷“受责”。少爷贪玩旷课、书写潦草、背诵不过,地主就要训斥陪读王尽美,有时甚至还要打骂他。好强的王尽美,怎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屈辱?他几次回家向祖母、母亲诉苦,可是祖母、母亲又有什么办法?为了给他读书的机会,她们只有压制内心的悲愤,劝王尽美忍受一时的屈辱。王尽美体谅祖母、母亲的无奈,只好强忍住内心的苦涩,继续陪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见山堂”设塾不到1年,祥儿却得急病死去。塾师离开,学馆关闭,王尽美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不久,地主“谋耕堂”家也为小少爷春孩请了塾师。地主知道王尽美学习好,又找他去陪读。真是无巧不成书,不到半年,春孩也得暴病而死。地主硬说王尽美“命毒”,活活“妨”死了他们的孩子。王尽美非常气愤,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发誓再也不为地主孩子当陪读生了,宁愿失学。
王尽美从小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倔强、有主见、有骨气的孩子。在王尽美五六岁时,他虽然个子高出同龄人一头,但因吃不饱,营养跟不上,瘦得非常可怜。祖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偷偷地掉眼泪,常常在去地主家之前,拽过王尽美悄悄嘱咐:“实在饿急了,你就去找我,见了东家,你嘴巴甜点,热情地叫声老爷、太太,他们就会给你点吃的。”可是,王尽美从来没有按祖母说的去做,一次次让祖母失望。他就是饿死也不去地主家讨吃的。
渐渐长大的王尽美,每到青黄不接或灾荒年月,就和村里穷人家的孩子们到南岭上挖野菜、摘树叶回家充饥。可是地主霸占了南岭,不许孩子到岭上挖野菜。穷孩子们到南岭上挖野菜、摘树叶若被狗腿子碰上,狗腿子们就会抢夺穷孩子们的菜篮子,打骂他们。王尽美紧紧地攥着拳头说:“南岭,真难啊!穷人连挖野菜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再也不叫它南岭了,就叫它乔有山吧,有朝一日这大青山乔迁给我们!”少年时代的王尽美便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劳苦大众的悲惨。
童年、少年的苦难艰辛,震撼着王尽美幼小的心灵,他所感受到的是饥肠辘辘、衣不遮体;他所看到的要么是和自己一样的穷孩子,要么是满脸冒油的地主和凶神恶煞的狗腿子。世道的不公,使年少的王尽美感到迷惑不解。有一次,他向母亲提出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同样是人,为什么地主不劳动,整天吃好的、穿好的?我们穷人常年辛辛苦苦地干活,却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地主的孩子能上学,我们穷人的孩子就上不起学?对于这样的问题,母亲只能叹息说,人家命好,穷人命不好。王尽美说命不好不能换一换吗?母亲听了感到奇怪,就说命是前世注定的,怎么能换得了?王尽美说能换得了,皇帝老子是一条祸根,只要把他连龙墩一起掀了,穷人的命就好了。听了这话,母亲大惊失色,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说这样的话是要杀头的,还要祸灭九族。
母亲何尝不想改变这种悲惨的命运,可她又有什么办法?母亲望着比同龄人早熟的儿子,心中默默地祈祷,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有出息,改变这种贫苦的命运。
其实,世道的不公!已在王尽美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进而演化成一种朴素的阶级情感,为王尽美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聆听故事:受到人生启蒙
孩子都有自己的乐趣,王尽美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听母亲讲故事。
母亲刘氏,贫苦出身,性格干练,做事有主见。她记忆力特别好,讲起话来也一套一套的,脑子里装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每当夜深人静,她在油灯下一边熟练地纺着棉花,一边娓娓动听地给儿子讲故事。王尽美便在故事的王国里尽情遨游,听到故事的悲伤处,幼小的王尽美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听到开心处,他会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发出会心的笑声……母亲肚子里的故事,像这绵绵的丝线,说也说不完。幼稚的王尽美总会睁着明亮的大眼睛问母亲:“娘,你肚子里到底装着多少故事?”母亲微微一笑,说:“一肚子,两肋巴,脖子后面还有一背褡。”
在母亲讲的故事中,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是绿林好汉的演义,还有的是当地的真人真事。其中,王尽美最爱听的是义和团反洋教的故事。这个故事母亲讲得比较详细,因为1899年母亲在娘家亲眼见过一起义和团烧毁教堂、赶走洋教士的反洋教事件,所以她讲起来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王尽美也听得格外投入,对义和团的英雄壮举极为敬佩,那一个个农民英雄成了他孩提时代的偶像,同时对洋教士横行霸道的行为非常愤恨,从而内心深处埋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他经常磨红缨枪,学着练武,说长大后要像义和团的英雄们那样,杀富济贫、杀洋鬼子。母亲带他去赶集,偶尔碰见洋鬼子,他就情不自禁地握紧小拳头。这可贵的富有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伴着倔强的性格,在他思想里孕育着、形成着。可以说,母亲是王尽美人生的启蒙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尽美的好奇心越来越强。母亲的故事已不能满足他内心强烈的欲望,于是他就到村里老人们那里去听。夏天的大柳树底下、冬天向阳的墙根旁、场院屋子甚至瓜棚里,这些老人们常去闲侃的地方,都是听故事的好去处。王尽美一有空就往这些地方钻,听他们讲述外边的世界,听他们说一些奇闻趣事。还有一处地方,是王尽美最爱去的,就是枳沟集。每逢陪母亲去赶集卖线,王尽美都要去书场听书。说书的老先生面前支着小鼓,敲着月牙板,说唱《响马传》《杨家将》《说岳》《水浒》等故事,母亲赶完集催王尽美回家,他总是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那里。说书人嘴里的那些英雄好汉形象,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即便在回家的路上,都要回想上好几遍。
王尽美常常把好的故事,像种子一样播撒。不管什么故事,他听一遍就过脑不忘。他经常把听来的故事,加上自己的见解,生动地讲给村里的小伙伴们听,让小伙伴们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日久天长,天长日久,讲故事锻炼了王尽美的思维与口才,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根本不像个孩子说的,听起来头头是道。(未完待续)
臧家军,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诸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臧颢,北京有初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员工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