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2017-01-12 09:31:21 来源:南方周末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资料图:首尔一座写满汉字和韩文的幕墙。

一说起“申遗”,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韩国人。

无论是暖炕还是端午祭,韩国人申遗总是一次又一次挑动中国人的神经。

韩国人真的是抄袭大师吗?

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北京日报》11月18日的报道称,这一回,他们瞄准了汉字匾额。说起来,这些年来挑动我们神经的韩国“申遗”项目真是不胜枚举。有一个“申遗控”的邻居,难免会让中国人很不爽。什么都是韩国人的,那“拷贝猫”(Copycat)是不是韩国人的啊?

生气归生气,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讲道理。

韩服“变脸”的那些年

国产剧《女医明妃传》热播时,一些观众就发觉它和韩剧《大长今》的画风相似:都讲宫廷女医的故事倒也罢了,明朝皇帝穿得和朝鲜王一样一样的。难道说,“韩服”也是从“汉服”抄来的?

“韩服”是韩族的传统服饰。现代韩服主要由赤古里上衣、巴基裤和高腰裙组成,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韩服形制。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李氏朝鲜风俗画家申润福所绘男女服饰,与现代韩服几无差异。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根据高句丽古墓壁画资料可知,当时的男子头戴插鸟羽的帽子,身穿交领左衽短襦和大口穷裤,而女子则着交领左衽长袍(袍下现褶裙)。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历史背景为新罗时期的韩剧《善德女王》,里面角色所穿的襦裙和帔帛乃仿唐制。

根据现有史料,韩服的式样最早能上溯到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

当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服饰虽各有特色,但大体呈“上衣下裳”的二部式格局,可划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系统。不过,它们与现代韩服的样子实在差得有点远。

那么,韩服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毫不夸张地说,同期的汉族服饰是这一过程的幕后推手。在历史上曾先后统一过朝鲜半岛的政权分别是新罗、高丽和朝鲜,它们的服饰都曾深受同时期汉族服饰的影响。

新罗自真德王三年起“始服唐朝衣冠”,到了文武王四年,连妇女服饰也被规定依从唐制。

到了高丽王朝,其服饰在近五百年内发生过三次“变脸”:初期,高丽继承统一新罗时期的旧制,故间接受到唐宋汉服的影响;中期,高丽开启了世子入元为质和聘娶蒙古公主的“亲元”模式,使其服饰盛行“蒙古风”近百年;后期,辛禑王下令改依明制,恢复了汉族服饰的“样板”地位。

明初,高丽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后,建立“朝鲜”。此后,李氏朝鲜延续高丽的“亲明”政策,一直以藩属国的身份对明行“事大”之礼,并通过“请服”与“赐服”的频繁互动,实现服饰的全盘“汉化”。正如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提到:“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

现代韩服是以李氏朝鲜的服饰为底本进行改良的,但基本没有跳出明朝汉族服饰的“窠臼”。

可以说,韩服的演变多以汉族服饰为蓝本,而最佳蓝本又往往来自中国王朝的赐服——“赐服”正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一种赏赐形式。

在中国王朝的朝贡体系中,不论出于自愿还是被迫,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几乎从未缺席,而李氏朝鲜甚至是明朝最得宠的藩属国,在明亡后乃以“小中华”自居,虽向清称臣,却坚持沿用明制,以继承汉文化的正统为傲。几与明清相始终的李氏朝鲜延续了五百年,距今不远,显然会给现代韩国的文化打上深刻的“大明烙印”。

和服为什么就没事?

东亚诸国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曾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比如说筷子,韩国人用,日本人也用。奇怪的是,关于韩国人抄袭中国的流言很多,而关于日本人的就很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妨还拿衣服来说吧。现代和服脱胎于奈良时代,在平安时代经过较大的修改,并于江户时代最终定型。也恰恰是在奈良时代,日本接受过大量的唐朝赐服且仿照唐《衣服令》来规范朝参之服,开启了服饰“唐风化”的进程。只不过,和服在演变过程中很早就转向个性化发展,并逐渐内化了汉族服饰的影响,所以它如今的样子已和汉族服饰的形制很不一样。

除了和服,日本在建筑、语言等方面也保留了明显的“唐风”痕迹。

然而,孤悬海外的日本经常游离在“华夷秩序”之外,甚至很早就萌生了“对等外交”的意识,如日本圣德太子给隋炀帝的国书,在开头就毫不客气地称“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书”。在经历了入侵朝鲜半岛却被唐军大败的白江口海战后,日本才彻底服气,老老实实地派出遣唐使,用百分百的努力来学习汉文化。

此后,由于与元朝断了正常邦交,与明朝的邦交也断断续续乃至彻底中断,日本就再没有过全盘“汉化”的时候了,这使其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较韩国走得更远。

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加工能力向来为人所称道。以汉字的使用为例,东亚文化圈中曾通行汉字的国家,如韩国、越南等,都陆续废除汉字,而日本没有,尽管它在上千年前就发明了平片假名(有别于汉字的日语表音符号)。但使用汉字却未妨碍日本发展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反倒成了它对现代汉语进行“反输入”的桥梁——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科技文化词汇(诸如“科学”、“民主”)和网络新词(诸如“正太”、“萝莉”)都是从日本传入的。

为什么我们老觉得韩国人是拷贝猫?

日本人吸收发展文化的能力强,韩国人就真的是喜欢抄作业的拷贝猫吗?

事实上,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韩国“非遗”项目——江陵端午祭风俗、暖炕技术和拔河运动,在形式、内涵乃至起源上都跟中国扯不上太大关系。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一带民间祭拜吉岭大神的民俗活动,内容上类似萨满文化的成分更多一些,也不是韩国的全国性节日。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韩国暖炕原理图,可以看出,此结构与中国的暖炕有很大的不同

听说,韩国人又准备“申遗”了

韩国村民和游客在“金堤地平线节”上参加传统拔河比赛。

另外,“申遗”既非“商标注册”,也不同于“专利申请”,并不具有排他性。即便是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各自申报,互不相碍,更不受先后顺序的影响,这是因为传承与流变的过程可能催生不同的文化特质,它们都值得尊重和保护。

日韩两国虽然都曾大力学习汉文化,但其历史过程有很大不同。

韩国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李氏朝鲜,深受明朝的影响。到了清朝,朝鲜使臣进京朝贡时甚至还穿着“山寨版”的大明服饰。可以说,正是李氏朝鲜近五百年的全盘“汉化”让现代韩国保留了相当显著的汉文化特质,但这一特质也是现代韩国比较抗拒的。

而日本对中国“大抄大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唐朝,在上千年的改良中,已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质的文化,甚至不需要通过废除汉字来撇清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就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力。

另外,这与中国人看待韩国与日本的心态不同也有关系。

在历史上,中日之间常常是一种对等的外交关系。然而,在过去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中韩关系几乎一直是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不少中国人看待韩国时仍残留着一种“自古以来”的优越感。试想一下,小弟居然剽窃大哥的文化去“申遗”,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可忍中国人也不能忍。

很多中国人把“申遗”误当成争夺文化发源地的途径,而这种误会可能也恰恰反映了一种对本国文化不自信的态度,即需要通过确认文化发源地来巩固优越感。

然而,在当今社会,面对强势的外来文化输入,这种优越感往往显得底气不足——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比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于11月30日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试问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不问度娘就能按顺序背出“二十四节气”呢?这恐怕值得所有人深思。(文/黄金彩)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