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州街道东山社区梁家店子网格,种植大户梁怀至定制了一套玉米存储架,实现了从 “平面晾晒” 到 “立体存储” 的转变。这个庄稼人的小发明,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存粮难题,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了 “节地又高效” 的新思路。
持续阴雨天气,给 “三秋” 生产带来不小的挑战。而在密州街道东山社区梁家店子网格,种植大户梁怀至与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正在一起商讨当前玉米的秋收安排。令他从容应对阴雨天气的,是一套他专门设计的 “粮食存储神器”。
密州街道东山社区种植大户梁怀至介绍说:“我们今年安装这台玉米架长 140 米,宽 1.2 米,高是 2.5 米到 3 米,另外中间加了一套通风管道,防止玉米霉变。今年这个天气,玉米无法晾晒的情况下,我用玉米架能储存 240 亩地的玉米,上料很简单,用传送带,省时省力。”
梁怀至指着眼前的存储架,话语里满是自豪。这套存储架分为两部分:先用钢管搭起稳固的框架,四周再围上钢丝网或塑料网。最关键的是中间加入了他独创的 “通风气筒”,确保玉米棒始终保持干爽。
“我们这个架子管离地面 20 厘米,下面是水泥地面,不潮不湿,防霉烂。我中间加这个排气管,别小瞧这根管,这根管是排气的,当玉米里边热气、高温产生的所有气体往上走时,通过这根管能全部排出去,玉米就不容易发霉。”梁怀至解释道。
如今,有了这套存储架,不仅占地大幅缩减,存粮能力更是提升了近五倍,一次性能装下 240 亩的玉米棒。而且从收粮到脱粒,全程都透着 “省心”:用传送带就能把玉米棒送进架子,后期不用人工搬运,吸式脱粒机直接从架子里吸料脱粒,效率比以前高太多。
梁怀至笑着说:“要是找个场地摊晒玉米,最多能摊晒五十亩的量;但我用玉米架立体存放,能储存 240 亩地的玉米。况且玉米放在这里面通风透气,我什么时候等到来行情好,就什么时候卖,非常灵活。”
融媒记者:蒲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