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国内 > 社会 > 新春走基层|再访东斟灌村

新春走基层|再访东斟灌村

2023-01-21 09:28:09 来源:新华社
听说7年多前记者蹲点的东斟灌村,这几年吸引了几十名大学生回乡“玩”棚。在不少农村发愁引不来、留不住年轻人的背景下,这个位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最东端、毫无区位优势的村子是如何做到的?记者春节前夕赶去一探究竟。

腊月二十六,北方小年已过去3天,正是忙年的时候:逛逛集市、备备年货、走走亲戚。但进入东斟灌村,村头的交易市场、村北的彩椒大棚都还是一片忙碌。老菜农李义海等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整车的彩椒卸到市场的仓库里。这些彩椒将被集中装车,发往成都、贵阳等地,部分还出口俄罗斯。

卖彩椒的菜农里,有个羽绒服里套着文化衫的青涩面孔。村党支部副书记尹成友招呼着记者:“这就是我们回乡大学生、菜农李庚。”

“卖了多少?”记者跟李庚打着招呼。

“两车3000多斤,这两天价格还行,一斤三块七,到账13046元。”戴着眼镜的李庚略显腼腆,拿着手机给记者看转账记录。

1990年出生的李庚,从烟台大学毕业后曾在济南、潍坊经营装饰公司。2020年疫情期间,李庚回村和同学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种大棚都赚了钱,自己也回来了。
1月18日,这是寿光菜农李庚在自己的彩椒大棚里。新华社记者张志龙 摄

“寿光管种大棚叫‘玩’棚,我现在‘玩’了3个棚,过去3年一年建了一个,每个棚投资都在五六十万元。”李庚说。

3个棚能干得过来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庚拉着记者去了2022年在村东北新建的大棚。

记者看到,和父辈的老式大棚不一样,棚内纯体力劳动大大减少:使用智能手机就能控制大棚卷帘机,放风控温实现了自动操作;配备水肥一体机,浇灌施肥基本不用人力;大棚高大,不用弯腰就能进入,在里面劳作也舒适。

“现在俺这彩椒产业发展好,对于暂不能机器取代的劳作,已经形成了栽苗、打杈、采摘等多支专业化队伍。”李庚指着棚内正在劳作的李素艳等4位妇女说,她们就是专门给大棚彩椒打杈的。

临近中午,4人忙完。“都打完了,4个人共22个小时,记上账吧。”李素艳对李庚说。

一旁的尹成友说,打杈一般一小时20多元,她们在这家忙完还要去别家。随着温室大棚的升级,村里的“棚一代”与“棚二代”形成了互补关系: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思想解放敢于投资,但种植经验缺乏;村内的中老年菜农思想相对保守,但他们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富余劳动力在本村内就转移了。”

1月18日,寿光东斟灌村村头交易市场里工作人员在装箱。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摄

事实上,大棚生产经营需要的技术、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在东斟灌村已有成熟的解决办法。

“村党支部通过领办果菜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这三个合作社,建设村头交易市场,让彩椒不愁卖,把以上问题都给解决了。”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新生说,包括李庚在内的不少大学生回乡建设第一个大棚的部分资金都是从资金互助合作社贷的款。

有了全方位支撑,东斟灌村更多年轻人回村了。如今,东斟灌村共有581人从事大棚菜生产,“70后”314人、“80后”“90后”168人,有大学生也有退伍军人。其中“90后”的大学生就有23人。

东斟灌村做好了产业兴旺文章,让五彩椒成为助民增收的致富椒。现在村里每年彩椒总产量2.2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东斟灌村富裕起来后,建设了一些楼房、两层别墅,通了暖气、天然气。村里还建设了广场、篮球场等,文体生活日益丰富。

1月18日,寿光东斟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角。新华社记者张志龙 摄

村民李义海说,俺们村现在的生活很“如作”。记者一时没听出方言的意思。一旁的干部插话说,“如作”就是舒适、愉快的意思。(记者张志龙、陈国峰)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杨萌婕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