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要闻 > 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基

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基

——诸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上)
2013-06-05 17:12:43 来源:诸城新闻网
 编者按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我市充分运用有关资金,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期,本报记者深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走访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挖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三篇报道,敬请关注。   
    一道道U型防渗渠纵横相连,一条条沙石机耕路平坦相通,一行行农田防护林树木葱茏,孕育出龙城大地的无限生机。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我市一批又一批中低产田得到综合治理,万倾良田旱能灌、涝能排,奠定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走进我市石桥子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站在田埂上,石桥子镇楼子社区农民张洪仁说:“想不到吧,从前这里低洼不平,是有名的‘三跑田’,现在变成了高产田,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项目。” 
    2011年,我市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项目区新打机井66眼,输变电线路配套28公里,变压器10台,开挖疏浚排水沟61公里,埋设地下管道38公里,改建排灌站1  处,衬砌渠道16公里,新建各类桥涵建筑物330座,形成了独立的灌溉管网,提高灌溉保证率,改变了“靠天收”的局面。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王树森介绍说:“过去农民浇地,靠柴油机提水,拉着‘小白龙’在田间绕圈子,费时费力又费水。现在,通过固定泵站从新打的机井抽水,再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田间。轮灌期由原来15天缩短到7天,年节水达320多万立方,仅灌溉一项,1万亩耕地每年可省工2万个。”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市里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资金使用上,向粮食产能较大的镇街倾斜;在项目布局上,向粮食主产区聚焦,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区域规划上,体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重点抓好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70%以上投资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中50%以上用于发展节水灌溉,使机井灌区全部实现地下管网化。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见粮”。历史上我市西部的枳沟镇、贾悦镇和舜王街道三镇(街)交界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多年修修补补,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后,进行土地综合改造7.5万亩,投入3480万元,开挖疏浚沟渠254公里,修机耕路134公里,彻底改变了落后局面,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实现了单产总产连年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市160万亩耕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过的耕地已占七分之一,旱能灌、涝能排,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过去浇地全靠一口大井,四部抽水机同时一抽,半个小时就能把井抽干。两口子为了浇地只能睡在井边,浇一遍水就要两三天。现在可好了,全村土地轮浇一遍只需要4天时间,妇女一个人推着管子就把事儿办了,男人们在外打工都不用回来。”百尺河镇水泊社区党委书记王建娥说起农业综合开发的好处,如数家珍。 
    我市自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至今,已投资2亿多元、累计开发中低产田23.6万亩,开发项目区涉及我市13个镇(街)。项目区累计新增农业总产值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非项目区增加400元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我市农村成了“香饽饽”,一些非项目区群众热切盼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自己家门口。(记者  侯德华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