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交的费、办的卡,机构就玩起了“关门大吉”的套路,这一现象在目前的健身、美容美发行业都不算啥新鲜事,不少人都有过“惨痛教训”。而专注于幼儿教育的早教市场,虽然听起来“小众”,却同样是一个“跑路”高发区。虽然此次涉事机构“跑路”到底是何性质,后续究竟会如何处理,还有待当地相关部门调查。但这一案例的背后,早教市场的某种监管盲区状态,确实需要更多的重视。
据某机构发布的一份《中国早教蓝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早教市场规模可能就已突破2000亿元。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心理作用下,早教市场已经发展为一个朝阳行业。只是,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上早教的另一面,“掉坑”的家长也似乎越来越多。检索相关公开报道,诸如“早教机构跑路家长追问何处退钱”“早教机构老板跑路家长抓瞎维权难”等新闻不在少数。如在上个月,有媒体就报道北京一知名早教机构跑路,停课前一天仍在揽钱。
早教机构的“违约”情况变得如此普遍,或许可以溯及部分家长的“轻信”,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有效监管的缺乏。媒体报道曾援引教育部门人士的说法称,早教机构主要针对幼儿园前(0-3岁)的小朋友,不归教育局管。因为教育局管的民办学校,包括幼儿园、民办中小学、培训机构,对象都是3岁以上的小朋友。而如果想办一个早教机构,只需要在工商部门取得相关的登记即可,对师资、场地的要求都较低。这意味着,渐成规模的早教市场,实质上仍处于一种相对的监管空白之中。
事实上,不只是“跑路”风险,在课程价格规范、从业人员资质、教育内容、保育环境等多方面,目前早教市场,都处于一种较混乱的状态。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消费权益保障,及实质性的早教效果,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新兴市场,监管当然不可能跑在市场发育的前面。但是,无论从社会在早教方面的消费需求趋势,还是从现有市场的发展状况看,早教市场都不应该再继续被排除在监管序列之外,而需要有针对性的监管覆盖。比如,是否应将之像幼儿园一样统一纳入课外培训机构的管理范畴,值得考虑。
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费用,但此次“跑路”的早教机构,一般都要求家长一次性付清所有培训费用,这导致部分家长动辄损失达数万元。如果这一规定执行也同样包括早教机构,相关风险或就没这么大。
早教市场,俨然已经发展壮大,规则依旧“在路上”的局面,不应该再持续下去。这不仅关系到市场秩序的健康,也攸关社会的教育环境质量。避免让家长在处处是“坑”的早教市场中“碰运气”,防止失范的教育服务徒增社会的教育考虑,监管触角还得早点动起来。(文/光明)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