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基会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幸福,这一直是并将继续是人类最普遍珍视的愿望。”
毫无疑问,这也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只是,孩子需要怎样的幸福?幸福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们真的知道吗?就像他们经常对孩子说“这是为了你好”,可孩子往往并不领情,他们说“这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父母总是本着“为了孩子的幸福”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保姆式喂养、挑刺式监督、恨铁不成钢式的训斥,即使孩子将来上了名牌大学,出国了,找到好工作了,就一定能幸福吗?孩子会不会因此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
有位儿童教育专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父母、教师作为教育者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脚的大小、形状,才能造出合脚的鞋子,孩子才能幸福。遗憾的是,现实中多的是“削足适履”,而不是“有多大脚,穿多大鞋”。
鞋的大小只有脚知道。父母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幸福,首先要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我们替你选择的,是不是你想要的?我们这样做,你觉得幸福吗?蹲下来,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姿态,它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平等的,你是真心想要听我说,而不是教导我。那样,他们或许会说出真实的想法,因为许多孩子在外界的压制下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孩子回答不幸福,那么不管有什么“宏伟规划”,停止吧,不要说“为了你将来的幸福”,毕竟孩子当下的幸福也很重要;不要期望孩子来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毕竟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很多人都看过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被那个不想成为英雄、想当幼儿园老师、想当妈妈、想坐在路边鼓掌的“23号女生”感动。但如果“23号”就是自家的孩子,爸爸妈妈们能不能做到像刘继荣一样释怀?“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今天是“六一”,今天是周六,今天父母会陪伴着孩子,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今天,孩子是幸福的。但希望不只是这一天,希望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能与他们“欣喜忧愁一同分享,欢笑落泪相互拥抱”,给予他们想要的幸福,让他们成为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