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责任、抓好工作,基层挂个牌子无可厚非。但,如果牌子过多,党群、文体、计生、科普、村工会、经济、治安、调解……面面俱到,都挂牌子,很容易沦为形式。
事实证明,五花八门的牌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常用,甚至基本上不需要的。为什么还挂?原因有二:其一,为了迎检。“如果没有那么多检查,下面也不会去挂那么多牌子。”湖北某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直言,有一些盆景村、迎检村、示范村,在公路沿线,自然条件好,交通又方便,检查工作的部门往往去得多,于是他们的牌子就多。
其二,为了争取工作经费。每挂一个牌子可能就能方便拿到项目,比如说挂一个社区戒毒康复室的,到上面可能就能拿到几万元的项目资金,再比如说拿到省里面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牌子,刷刷墙、挂挂牌,就能拿到5万元,作为基层工作经费,所以社区也有跑点挂牌的积极性。
由此观之,这些挂牌早已违背了“明确责任、抓好工作”的初衷。如果任由“挂牌热”像流行感冒一样在基层蔓延,不仅让形式主义之风盛行,而且也会无端消耗基层工作经费。“去年村里做牌子就花费了1.9万元,确实有点浪费。”一位村干部说。
绝不能任由基层“挂牌热”像流行感冒般蔓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基层挂牌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机构设置、切实规范管理,力求做到“牌责”一致,有多少牌子就必须做多少事情,担多少责任,并坚决取缔“废牌”“无效牌”,从源头上遏制“挂牌热”;其次,要营造“牌子上墙”与“服务上心”相匹配的工作氛围,让基层办公场所成为群众的“家门”,而不是“衙门”;此外,也可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完成精准代办服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文/杨海林)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