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阙《水调歌头》堪称苏轼巅峰之作。伴随着这阙词的广泛传唱,超然文化也悄然植根诸城沃土,开枝散叶,发扬光大。说起超然文化就不能不提一本书——《苏轼在密州》。
《苏轼在密州》一书共66.5万字,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苏轼在密州的思想、活动、政绩、文学成就,而这部历时三年时间,精心编纂的著作,主编就是诸城市委原党史研究室主任邹金祥。
1944年出生的邹金祥,自幼喜爱古典文学,先后从事史志、档案、党史工作,曾任诸城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主编、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邹金祥一生与超然文化、地方文化和党史文化结缘,著作除了有《苏轼在密州》外,还有《诸城市志》《苏轼密州作品赏析》《王尽美传》《中共诸城地方史》(第一卷)、新较清乾隆《诸城县志》、新校清嘉庆《东武诗存》《诸城名人传记》等40余部外,还参与编辑了《潍坊文化通鉴》等著作13部。
2007年,从事了一辈子文化研究工作的邹金祥从岗位上退了下来,然而他却没有因为退休而停止手头的工作,在有关领导的力荐下,邹金祥担任了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并创办了综合性地方文化期刊《超然台》杂志,邹金祥担任杂志的总编,在《超然台》杂志创办第二年就被评为潍坊市连续性内部资料期刊类第一名。
有人说,独到的超然文化研究是邹金祥晚年倍受称誉的文化作为。他在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工作期间,共负责编辑《超然台》杂志25期(含增刊5期),编辑出版《超然文丛》12册等,多少个日夜,他倾注了心血和智慧,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为超然文化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众多的著作中,邹金祥最为满意的就是《苏轼在密州》,回想当时编纂时的情景,邹老仍然记忆犹新。他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知密州(治诸城)二年余,其政绩和文学成就十分突出,是深入研究苏轼和全面了解苏轼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记录这些政绩和文学成就,对于从事史志工作的邹金祥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邹金祥凭着平时积累的资料和丰富的编辑经验,独立承担了组稿、部分内容的撰稿、编稿以及体例编排等全部编辑任务,历尽艰辛,终于圆满告竣,该书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苏轼在密州的思想、活动、政绩、文学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景仰等,是一部高品位的地方文化史籍。
邹金祥说,自己的一生都在修志。他主编的《诸城市志》和《诸城市志》续编,书中记录时间跨度达160多年。为了编纂好这两部地方志,邹金祥边干边学,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研读了相关理论书籍,通读了8部诸城县旧志,并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他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结合修志实践,不断探讨、总结,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最终,两部记录诸城历史的文献作品,在邹金祥晚年完美收官。
在邹金祥晚年的成就中,颇令人赞誉的,还有他主编的《诸城名人传记》系列丛书。该丛书由邹金祥和十几位史学专家学者及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者历时四年精心编撰。该书选取了诸城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位名人予以立传,在诸城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展示了数千年来贤达智者的家国情怀,是人们了解诸城历史、认同诸城文化的最生动教材。丛书共分4集,每集5册,总计240万字。
编纂该丛书时,邹金祥已是67岁高龄,作为执行主编,他认真审阅每篇来稿,对文字的加工要求十分严格,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就推倒重来,几乎每一册里都有重新撰写的章节,为充分体现撰稿人的意志,他坚持与撰稿人密切配合,共同切磋琢磨,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无不为他的学识、水平、精力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所叹服。
夜以继日的工作,使本来就身体不强壮的邹金祥越发瘦弱,眼疾、肺部疾病都严重困扰着他,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疾病而停下脚步。一次,肺疾刚有所好转,为了拍摄一幅满意的夜景照片,他陪同摄影人员冒着寒风爬上顶楼,帮助选镜头,定角度,累得气吁喘喘,满头大汗,结果照片拍得很好,他却因为疾病复发再次入院。即使在病床上,他也不误工作,他请编辑人员带上书稿到医院一起研究,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需要处理的每一件事记下来,带给同志们安排处理,就这样,等他两个月出院的时候,书稿的修改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已74岁高龄的邹金祥在多年的中共党史、地方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史学研究经验,他立志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在他身体欠佳的情况下,他依然穿梭于学校、镇街、企事业单位作报告、讲学和指导修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
邹老博学儒雅,谦虚超然。他用扎实的史学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丰富的著述作品,奠定了自己诸城地方文化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地位。他用几十年的勤奋钻研和严格治学精神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文化学者的赞誉,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文化工作者,他的事迹也被收入《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记者张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