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村子不简单,它的“日记节”是百尺河镇的一张文化名片,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管家河套有人口2000多人,500多人记日记,是名副其实的日记村。每年立夏日,千年银杏树下的日记节,是远近闻名的一桩文化盛事。
日记节现场
日记节的最初发起人,叫管炳圣,今年75岁,老人写了一个甲子的日记,当了一辈子的老师。除了镇上的节日,老人每年还会在自己家举办日记节,今年定在了9月10日,尤为特殊的是,老人将自家南屋修葺一新当作新的“银杏日记收藏馆”,将日记与多年收藏全部陈列,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5月6日(立夏日)星期五晴 今天是立夏日,第一个日记节,由我一人全天庆祝纪念。有一能二,有二生三,不愁普天下……日记,日记,为立华夏而记。古老文明的文字、文化,勤劳勇敢善待他人虚心学习的汉民族,过去灿烂,今会辉煌,将来亦会更好。前仆后继日记人的路子,就在自己的脚下,笔下。”这是1994年,老人在日记本中自己过了第一个日记节。
如今,日记节已经走过了第25个年头,老人在当天的仪式现场,深情回忆起这些年的日记情结。“我开始写日记,是在1959年。那年4月,我出席了诸城县第二届中国少年先锋队代表会,被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中国少年先锋队代表会代表’在城里集合,利用午休我去诸城师范看望管家河套原学区校长、我的历史老师周敦进。他让我把上济南开会的过程用天天记日记的方式记下来,并讲了写日记的好处。听了他的点播,从此我开始记日记。”
1960年代开始,管炳圣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日记大部分也记录自己做的好事。“没的记了,就主动做一件好事记下来。可以说,记日记也养成了我与人为善、多做好事的行为习惯。”
因为家庭缘故,管炳圣自幼将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并向往老师这个职业。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常常在看过他的日记后,写下一段又一段的批语。老师曾经写道:“用战斗的精神度过自己的青春,争取成为大有可为的人。”“这句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上进的种子,给了我这一辈子的鼓励。”管炳圣提起这句话,仍旧感慨不已。而这也成为他不厌其烦为学生批阅日记的原动力,他也完成了从“老师教我写日记”到“我为学生批日记”的身份转变。
为了记录他和老师、朋友以及学生走过的日记之路,2001年11月,管炳圣创刊《足迹》,每月一期。“到明天(9月11日)就达203期了,到10月就编辑出版十七周年了。只要生命不息,《足迹》就会不止。”
后记:
因为修路,去往管家河套的路并不好找,沿着崎岖狭窄的沿河大坝,走过挂满棒子的玉米地,在一片初秋的秀美晨景里,终于抵达这个古老的村子,说它古老,一点也不夸张,村里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参天向阳,还有一棵大槐树,都是村里的“地标”,管炳圣家就在这两树之间。
不用向村里人打听,寻着声音我们就找到他家———茂腔班子的戏已经唱了好几出,家门口坐满了看戏的老人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奶娃娃们,也跟着来凑个热闹,在这样的乡村文化氛围里成长,挺好的。
乡邻纷纷来道喜,祝贺新的“银杏日记收藏馆”开馆,送上红包,大娘阿姨们的秧歌队也前来助阵,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小孩子以为又是谁家娶媳妇,吵着嚷着要喜糖吃,惹得大人哈哈大笑。
孩子的感觉没错,长久以来,能够让农村这么热闹的,大概也只有“娶媳妇”了,而在这里,一项文化活动,也富有这样的生命力,说它丰富了村里人的生活,一点也不夸张。我在人群中捕捉可以入镜的画面,看到这样一句话: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真是最恰当的表达。
(记者王玮 通讯员邓怀刚)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