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镇街部门 > 诸城城镇化:农村突围锐不可当

诸城城镇化:农村突围锐不可当

2013-05-17 11:08:55 来源:诸城新闻网

农业现代化    农村产业化    农民市民化

 

 城区和小城镇是城镇化的载体,农村社区也是。自2007年以来,我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方便群众的原则,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全市1249个村庄共规划建设了208个农村社区,与此同时,我市通过调整优化社区组织设置、培育壮大社区经济和稳妥推进农民聚合居住等措施,将各项服务延伸到农民聚合区,逐渐探索出一条让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和居住的城镇化这样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农业现代化,规模种植让农民收入多元化
    饮马泉有机蔬菜产业园是辛兴镇规划建设的一处集研发、种植、销售、配送于一体的有机现代化蔬菜产销基地。目前,该园区蔬菜棚内作业机械化,温度、湿度全部由电脑智能控制,病虫害防治采用红外线杀菌等无公害措施。为加强有机蔬菜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该园区还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聘请12名专家教授进行有机蔬菜研发,着力提高园区发展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将土地向能人手中集中,用于农业规模化种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农民收益。在我市出台的《诸城市鼓励科学发展暂行办法》中,将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鼓励种植园区建设、鼓励养殖园区建设等措施,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开创了农业发展新局面。
    大源社区党委书记赵玉霞告诉记者,为帮助老百姓发家致富,2008年3月,社区成立了大源苗木专业合作社,结合该地荒岭荒滩整治,社区组织老百姓加大了土地流转的力度,重点发展生态园林产业。土地流转出来后,老百姓一方面每年每亩地能收入600至800元的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到园林打工当工人,每月收入也在1500至2000元左右,不愿到园林打工的,社区还帮他们牵线搭桥,搞培训,介绍他们就近到企业打工,帮助群众实现土地经营和工资收入双增长。

 在大源社区,记者见到了王正钦,据他介绍,在合作社成立之前,他家世代为农民。老王说,以前靠种地为生,因大源社区周围土质以砂砾壤为主,粮食作物产量低,年头好时每亩地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加上打零工赚的钱,一年收入万把块。2010年土地流转后,老王就到大源生态园林打工,从农民转身成为苗木工人,负责苗木修剪、造型,每月有接近三千元钱的收入,加上妻子在园林打工每月近两千元的收入,如今夫妻俩人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块钱。去年底老王还花了将近五万块钱买了一辆北斗星,用来出行或者运东西,十分方便。
    农村产业化,农民转身当工人
    有专家认为:有人,有就业,才能实现城镇化,没人,没就业,光是个空城有什么用?没有产业支撑,没有生财之路,农民的身份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市通过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让农民就地成为产业工人,促进农村地区向小型城镇发展,探索出一条让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和居住的城镇化路子。
    在社区化发展过程中,我市整合社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规划建设工业、商贸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等社区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社区特色产业,承接市镇产业延伸转移,推动社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26岁的邬铭阳是枳沟镇乔庄社区居民,他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到外地打工,而是选择在社区就近企业上班,如今已是车间负责人了,每月收入三千多元,加上各种奖金,年收入近五万元。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乔庄社区很多原来在城里打工、到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回乡了。原来,近年来社区工业园区规划渐成规模,在社区企业上班,赚的不少,离家也近,能兼顾家中老小,而且社区的各种服务设施都健全,学校、医院、饭店、超市样样都有,各种服务不次于城里,逐渐吸引了社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流。
    据了解,近年来,枳沟镇坚持工业化引领,全面对接城区,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结”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206国道为轴线的乔庄工业园、北杏工业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三大工业发展板块”,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壮大发展,扶持中小型企业进档升级,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创业等为手段,吸引了15家大小企业入驻枳沟镇,让90%以上的社区居民转身成企业工人,户均收入近9万元。
    在密州街道十里社区,又是另一番景象。十里社区居民李滨养貂多年,如今也算是个养貂专家了,他家养的貂、狐狸和貉子加起来有好几百只。他算了一笔账,按照最保守的估价,今年也将净赚近90万元。据悉,特种动物养殖业是十里社区的支柱产业,主要养殖水貂、狐狸和貉子。目前,该社区90%的居民从事这个行业,仅2012年出栏水貂657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户均收入10万余元。
    目前,我市70%的社区已至少建起一个特色种养园区,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229家,超市营业总面积19.8万平方米,15万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长年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达27.5万人。有了产业支撑,有了生财之道,很多农民脱离了原来的耕种生活,在社区当上了工人,收入水涨船高,经济条件得到彻底改观,生活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好了。
    农民市民化,他们的日子更敞亮了
    在社区化发展过程中,我市按照现代化城镇的标准,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民居住区,并积极推动市直部门和镇街管理服务事项向社区延伸,配套建设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快餐店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性服务,打造起“两公里服务圈”,让社区居民就地市民化。
    在辛兴社区,记者到高永春老人家实地感受了搬到社区居住之后的生活。高大爷家住在一楼,住房面积在85平方米左右,因为儿子在镇上开饭店,平时就高大爷和老伴住着,宽敞的客厅,采光良好的卧室,春日的阳光打在窗台上的十几盆花草上,养的几只鸟不时叫几声,一屋子的闲适温暖。
    高大爷和记者谈起搬到社区后的新生活:如今搬到楼上住了,家里水电暖都齐全,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早上起来到社区广场遛遛鸟,锻炼锻炼身体,没事时和楼上楼下的老伙计打打扑克,喝喝茶,拉拉家常,生活很惬意。问起是否想念以前住在农家院时的生活,高嗓门的大爷说:“想它咋?”接着是爽朗的大笑:“以前住村里时候,买个东西都要走很远的路,现在下了楼就是超市,还有卫生室,有困难了到楼下社区服务中心就能找到干部帮忙解决,多方便啊!”接着又和记者聊起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高大爷说:“现在镇上工业发展的好,工人多,在外面吃饭的也多,儿子和儿媳妇在镇上开饭店,生意很红火,一家人的日子滋润着呢。”

 在我市,像高永春一样住进聚合区的农民达6000余户,已建成的聚合区可以安置社区居民近万户。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且相对有规模的聚合区15处。
    据了解,在聚合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聚合区建设和水、路、电、气、暖工程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时还突出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概念,很多聚合区实现了地源热泵供暖,且在13处镇街建设了污水处理场,54处社区中心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做到了凡有聚集融合区的地方,必须有污水处理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街污水处理的全覆盖。目前全市自来水通村率达100%,镇街供热面积166万平方米,铺设燃气管道540多公里。所有镇街、社区都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了“社区集、镇运输、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城乡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记者王金凤)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