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定位 优化布局 强化支撑 集聚发展
本网讯 (记者孔繁亮 通讯员张咏梅 张晟)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现代农业“五化”发展和“三调两提”为路径,强化工作措施,聚集优势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横向联合、纵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精致格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点定位,统筹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我市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承载力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依托资源、适度集中、产业融合、示范带动”的原则,邀请全国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对我市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提升,确立“一核两带四区六小镇八集群”的空间格局,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以点带面、产业联结、集群发展的整体发展态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一核”是指高新技术农业示范核,以南湖区为主。“两带”分别是指沿渠河高效蔬果产业带和沿潍河农旅融合发展带。“四区”分别是指南部低山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平原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区、东北部畜禽加工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区、东部青岛都市农业聚集区。“六小镇”是指桃林休闲农旅小镇、皇华生态观光农业小镇、林家村山林康养小镇、昌城健康食品小镇、龙都恐龙小镇和枳沟红色尽美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六个特色小镇。“八集群”是指按照“围山转、临水建、沿公路”的原则,环常山、马耳山、竹山、华山、卢山、障日山、巴山、庙山,打造八个田园综合体集群,建设200个千亩以上高效农业园。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整合政策资源,落实农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我市对规模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奖补、投资主体贷款全额贴息,今年以来已为88个新型经营主体发放农业结构调整贴息贷款1918万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先后争取水肥一体化、新六产发展主体贷款贴息、支持水果发展等政策项目,争取资金7900多万元。强化技术指导,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上半年各镇街、园区已完成土地流转9.3万亩,自有土地调整完成1.7万亩;已种植面积7万亩,其中瓜菜2万亩,果茶2.5万亩,其他高效经济作物2.4万亩;已建成和在建大棚面积为4600多亩;计划新建500亩及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51个,已开工建设39个,完成投资6.2亿元;计划新建10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基地44个,已开工建设31个,完成投资1.3亿元。
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核心动能。加快聚合科技优势,与省果树研究所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市农业局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在农林科技孵化器成立青岛农业大学诸城果树研究院,加快打造科技洼地,推动科技、人才、信息、项目的落地实施。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在全市建设8处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立足产业培育职业农民,对350名学员按粮食、蔬菜、瓜果、茶叶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并组织到临沂市兰陵县、沂南县,烟台市栖霞市、牟平区,淄博市沂南县,青州市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视野境界。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综合利用模式、七位一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秸秆过腹还田——有机肥、玉米秸秆精细化还田模式,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农业长效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加快集聚发展。培育特色小镇平台。推动资源要素集聚配置,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镇3个,建成特色产业社区132个。规划建设健康食品小镇、北方绿茶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打造示范园区平台。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和标准化战略,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区238个、面积25.2万亩。深化农业重点项目“百日会战”,对102个5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施专人包靠、挂牌督办、全力推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建成18处为农服务中心,形成“三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年托管服务能力达50万亩;农村社区全部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75万亩,95%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组织甘泉岭公司的黄瓜、茄子等13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带动农产品整体水平提升,截至目前,我市认证“三品一标”12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